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商业建筑设计

时间:2022-10-15 04:07:13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商业建筑设计

摘 要:从分析研究生设计商业建筑典型案例入手, 找出建筑师与使用者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具体问题, 然后以环境心理学的调查结果为指导, 提出商业建筑设计中几条切实可行的改进手法。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 商业建筑; 环境心理学; 用后评价; 生活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师与大众在建筑批评上互不认同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有些人反对建筑师一味配合大众口味设计建筑,但认为设计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坚持的:第一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要求);第二 当作品建成后,设计者应对该建筑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用后评价),尽量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今后设计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如今社会在众多的建筑类型中,商业建筑恐怕要算是最媚俗的建筑。惟其媚俗,设计中才更需考虑贴近大众。现从分析研究生设计过程中较典型的案例入手,找出设计者与使用者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具体问题,然后, 以环境心理学的调查结果为指导,提出商业建筑设计中几条切实可行的改进手法。

1 学生课程设计病例分析

课程设计概况

设计任务为总建筑面积50000㎡的综合商业体,内容包括主力店、次主力店、中型超市、专卖店、餐饮娱乐、电影院等。基地是山西运城的地块, 基地内有一条双车道在五年后要拆除,但五年内继续使用。基地周边有新建成的小区, 也有破败的棚户区,没有成熟的商业与之相邻。

学生设计常见病例

形式决定论——先有形式, 再将功能、空间勉强与之配合。

在这样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商业建筑中,设计者将所有功能塞入两个相互缠绕的环形空间里,其结果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形式美的城市雕塑,牺牲了很多功能性空间的舒适性与经济性。另外, 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必须具有良好的迴游性,单一的环状流线必将导致建筑内部流线过长,可选择性较差,易使购物者出现错过了就懒得再回头的心理, 经营者也将因此失去一部分商机

定位不清,嫌贫爱富,盲目追求高档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设计对象定位于华润万象城等一类顶级商业建筑上, 而完全不顾建筑所处的地段及环境。设计者认为,先到基地调查,找准该地块建筑的价值定位,然后进行设计,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人们需要的不是万达广场,而是家乐福超市,那我们就设计好的家乐福给他们真正为居民提供方便,这才是设计者应该做的。设计中无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以主力店、次主力店沿街的开门情况为例,大多数学生在决定开门宽度、分布方式时非常随意,有些单单将立面造型作为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没有研究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商业建筑因其位于不同地段而拥有不同初始心理的消费者,对于高知名度繁华商业街的商业建筑来说,其购物对象一般是在有了明确的购物目的后才到达商业建筑的, 其进入建筑内的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改变;而其它商业建筑的消费对象则有相当一部分开始仅仅是路过的行人,后来偶然被橱窗里的商品吸引才进入建筑,即消费者并无事先计划。这种无计划与目标明确就需要不同的入口形式与之相适应。

尺度感较差,好大喜功

该病例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在建筑主入口前留出的广场尺度过大,60~ 70m 边长甚至更大,而这些广场空间又往往空旷无物,缺少使人产生亲切感的绿化小品,更谈不上成为有活力的活动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对建筑的可达性0 影响很大,除非特别原因,否则人们不愿意穿越空旷的广场空间到达对面的建筑空间。

总的来说,问题的根源都离不开缺少观察、缺少体验。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作设计,必将导致完成的建筑仅仅成为建筑师手中表现自我的手段,而失去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要素,因此,也就随之失去了建筑感。

2 从环境心理学出发寻找商业建筑设计新思路

环境心理学调查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惯常的行为模式是比较普遍的,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行为模式去指设计,从而塑造合理的商业空间,达到增加营业额等目的。

沿商业门市步行

行人只在理想状态( 毫无交通事故危险、道路环境理想、气候宜人、无紧急目的、体力状况良好及路旁毫无吸引性目标等各条件都具备) 时才会呈曲线形不规则路线徜徉前进,而在国内大城市的现实状况下, 尤其在商业街这种路边有吸引人们注意的橱窗的环境里,人们的行进路线则呈现出沿路的一边前进的状态。观察发现,当人流量较大时, 即使无人组织, 人们也会自觉分成两股方向靠边行走( 其情形类似快车道上的汽车行驶)。事实上,即使像北京长安街这样的全步行商业街, 人们也极少走在马路中心部分,而是沿边行走。这一现象说明, 在商业街的设计中, 沿边道路的环境状况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直接通过近路穿行

人们有喜欢抄近道的倾向,尤其当其目的地明确时。我的一个同学利用这一环境心理学结论,在他的商业建筑中专门设计了几条近道供人们穿越,相信这一思路定会引导许多本身并不准备进入商场的人穿越商场, 从而为购物的发生创造可能性。

识途性

距离相差不多的前提下, 人们多数情况下习惯沿他们熟悉的道路行走, 只有极少时会尝试陌生的走法。本设计基地内有一条道路, 五年后会被废除。一位学生提出即使今后该道路已经不再通机动车辆, 但附近居民将仍会乐于从该路行走, 所以他保留了这条路, 并对它作了适当的改造, 增加了很多吸引路过的人进入商业建筑的机会, 从而为商场增加了人气。

可达性

围合程度及与外界高差大小影响空间可达性

环境心理学调查发现, 空间的围合程度与其相邻空间的高差大小直接影响到该空间的可达性。以广场为例, 广场空间的围合边长小于广场总边长的50%, 广场与周围的高差小于112 m 时, 广场的可达性处于理想状态。据此, 我们想要自己设计的商业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则可以用模糊边界的手法来处理。

比如通过降低商业建筑室内外高差, 使商业建筑的开口尽量放大, 增加灰空间等手法, 可以使经过者不知不觉进入商业建筑内部。

上与下

众所周知, 商业建筑的黄金地带是一层平面的沿街区域, 因为这些地方的可达性最好。要想使商场有人气,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扩大商业的黄金边沿。前面提到的利用人们抄近道的特点设计的商业空间就是很好的增加黄金边沿的方法,这两种方式是在平面上解决问题。

总结

优秀的建筑是艺术品, 但绝不仅仅是艺术品。创造合理、实用、帮助使用者拥有更好生活质量的空间永远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对于以营利为主要功能之一的商业建筑来说, 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则更是建筑师的重要目标。

身为建筑师, 关心并重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绝不等同于流于媚俗, 而走自己的路, 让大众说去吧的闭门修炼式的设计态度也绝非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应该持有的态度。爱生活、深入生活、并同使用者一起感受生活, 然后再创造出使生活更美好的建筑永远是建筑师做设计的积极方式。

上一篇:10千伏配网的防雷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