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数字习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时间:2022-10-15 04:03:54

从汉英数字习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摘要]数字习语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准确运用可以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增强语言表达力。从结构、文体特征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汉英数字习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精华,还有助于我们学习汉英数字文化,了解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并由此探讨其在汉英习语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共性与特性,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关键词]数字习语;文化内涵;中西方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5-02

一、引言

正如列宁所说:“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它比其他任何语言成分都更能够典型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文化特点,因为它是这种文化和历史的沉淀。习语作为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不仅能够反映英汉不同的地理环境,还能够反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习惯以及思维观念。作为习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习语,是指“数词同其他词搭配一起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因为数字本身的特殊性,数字习语比其他习语更能够直接的展示各自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文化。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汉英数字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和描述,为后面提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性提供依据。

二、汉英数字习语的比较

(一)结构对比

汉语数字习语的语句结构主要有:①短语,即主谓不全的词组(也包括虽主谓齐全却不能独立使用的单句)。例如:“一马当先”、“三思而后行”、“八九不离十”、“九牛二虎之力”;②单句,即主谓齐全、语义完整、相对独立的简单句(也含虽主谓不全但语义完整而可独立使用的短语),其中较为精干简短、字数在四字至七字的单句又可称之为简缩句,即凝练简短的浓缩型单句。例如:“事不过三”、“百闻不如一见”、“百密一疏”;③对句,即成对的单句所构成的规则句式,由短语组成的对偶句也归入此类。例如:“一不做,二不休”、“过五关,斩六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④复句,即三个及三个以上单句构成的规则句式。例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⑤不规则句,即由字数不等的单句组成的不规则对句或复句。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相较于汉语数字习语,英语数字习语的结构比较自由、随意、缺乏规律性。它的语句结构主要是:①短语,指由各类词组或短语构成的数字习语。例如:“fall between two stools”(两头落空);“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字面意思是一只脚已踏进坟墓,意即“行将就木”)。②句子。例如:“An eye for an eye,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 penny soulnever comes to two pence.”(志小者不能成大事。);“Half a loafis better than none/no bread.”(聊胜于无)。

综上所述,汉英数词习语的结构类型有同有异,同少异多。汉语数字习语无论从数量还是结构类型上都比英语数字习语复杂。但汉语数字习语结构较规则,多由四字组成,语义简明扼要,鲜明生动;而英语比较散乱,没有一定之规。

(二)文体特征与修辞特色对比

1.表现形式

汉语数字习语音韵的对称主要是通过“押韵”、“音调的交错与对应”和“有序节律”等手段实现。不同于英语,汉语的押韵指的是押尾韵。这种手法通常在对句型和复句型数字习语中见到,如:“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而“音调的交错与对应”是指短语或单句中各音节声调的平仄交替,对句或复句中前后分句中对应字词声调的平仄对应。例如:“攒三聚五”、“鹤鸣九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

相较于汉语数字习语“结构的高度工整,音韵的极其对称”,英语数字习语受其结构特点的局限,显得较为散乱、缺乏工整、对称性。尽管如此,英语数字习语同样追求韵律的工整和语义的对应。如:“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gained.”(省一文就得一文)、“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修辞特点

(1)虚指

数字习语的“虚指”是指该数字习语中的数字并不代表它本身的具体数目,而是一种脱离了数字实指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在汉语数字习语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七嘴八舌”并不指“七个嘴”、“八个舌”而是指动作,意为“说话既杂而乱”,“七”和“八”只是表示多的概念,因此是虚义。

比较而言,英语数词习语中的数词较少这种虚指的情况。然而,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有些数词习语也具有了引申意义,例如,“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地),“a thousand to one”(很有把握)等等。

(2)夸张

汉语数字习语中常常采用这种修辞手段以强调、突出其主旨大意。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用“一寸金”来强调“时间”的宝贵,从而给人以警觉;同样,英语数字习语也利用数目较大的数词进行夸张。如:“one in a thousand”(百里挑一),“Athousand thanks”(千分感谢)。

(3)比喻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汉英数字习语的喻体相同而最终表达的喻义却大相径庭,但也有部分数字习语因巧合或文化的交融而出现喻体、喻指的相似或相同,如:汉语通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的事情,英语则用“a piece 0f cake”来表达此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个烂桃坏满筐”(One rotten ap-pies poils the barrel.);“半斤八两”(six 0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the other)。

三、中西文化的共性与特性

(一)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整体的和综合的,强调内部和外部世界、主客观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分析的和推理的,是以分析逻辑性为主的思维方式。

汉语数字习语多虚指,英语数字习语则较少出现。通过这点就能体现出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中国人通常用“五光十色”来表示色彩丰富,英美人用“of great variety”。“五光十色”用“五”和“十”非常形象直观的表达出颜色的多样、色彩的丰富。英语则用一个抽象词“variety(变化)”表示。

(二)思想意识

1.世界观与

汉语数字习语中有许多源自佛教文化,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无事不登三宝殿”等。此外,道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即:好和劣,对和错,长和短,明和暗,动和静。

而就英美宗教文化而言,基督教是西方社会的主流宗教之一,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有许多英语数字习语源自基督教文化,它们或直接取自宗教教义,或是涉及宗教人物、事件。例如:Black Friday是不吉祥的日子,给人以恐怖之感;Keep a things 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这与“七”这个神化数字能给西方人带来幸运的、正面的联想不无关系。

2.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看重人与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衍生出来强烈的集体意识,故而有“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满园春”等反映“群体意识”的汉语数字习语。而英美人推崇个人利益的追求。

(三)文化传统

1.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和英美民族拥有各自特有的文化经典,汉英数字习语都涉及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经典。例如:“横三竖四”语出《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源自《红楼梦》的另一个习语“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喻指即使是龙生下来的后代,也会有良莠不齐;“朝三暮四”则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原比喻用诈术欺骗,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英语数字习语同样蕴含具有英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莎士比亚戏剧是其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例如,“All things go by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出自莎士比亚戏剧);此外,其他英美文学作品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数字习语,如“in the seventhheaven”(极其快乐,非常得意;出自司各特的小说《圣罗南井》)。

2.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

通过前文中对于汉语数字习语的比较,不难发现汉英数字习语中有不少反映了中、西方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民族风情的。例如:“从一而终”是指古时女子结婚后要终生依从丈夫,丈夫死了也不得再嫁,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婚姻礼教文化;“茶三酒四”指的是饮茶时用三个小瓯,由三人组成,饮酒则是四人,这样的组合是福建诏安人的饮茶喝酒的习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日常民俗。

有些习语产生于英、美独特的社会环境,例如:“a dime adozen”(多得很,不稀罕),dime是美元一角钱的银币,此类习语只在美语里使用。同样的,英国有自己更古老、更传统的同类货币penny,如“ten a penny”。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数字习语,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化同异并存,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民族特征鲜明的汉英数字文化和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呈现的不同的文化形态以及这些文化差异在数字习语方面的具体表现,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行业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 下一篇:交互式儿童电子书籍感官体验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