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识图意识 提高解题能力

时间:2022-10-15 03:33:07

增强识图意识 提高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小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得到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画素材呈现数学条件和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有序、有目的地读图,搜集有关数学信息、理解题目意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数学信息打下基础。

一、识图的情感培养

根据幼儿认知特点,早期教育都以图画为主。因此,学生积累了许多的识图经验。刚升入小学,学生所面对的所有科目教材也都是以惟妙惟肖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例如,新人教版一上“准备课”,教材选用的主题图画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图画色彩绚丽、人物生动有趣。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低年级学生通常只对图画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观察,而不是急于给出数学任务,分散学生探究的兴趣。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相互说一说看到的景物,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让大家喜欢上学校。然后再提出任务,让学生再次观察,寻找答案。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图画所包含的数学信息,还要充分利用图画中蕴藏的童趣、思想教育等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例如,观察到主题图中有学生向教师行礼问好,同学间相互打招呼,可以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观察到主题图中,很多小朋友在操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教育学生多运动,增强体质等。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40分钟的课堂,背挺直,两手放桌面,端正坐着,这对于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看图时很随意,目的性不强,观察能力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从图画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新人教版一上第二单元“位置”,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有序地仔细观察,并能够完整地说出图中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有层次地引导提问。例如,①你们看,这是在哪?②这座桥上下分为几层?③从上往下观察,最上面一层(桥面)有什么交通工具?有几辆?中间一层有什么交通工具?有几辆?最下面一层(桥下)有什么交通工具?引导学生感知上下的相对位置概念。④桥面上的汽车,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引导学生感知前后的相对位置概念。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完整回答,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表达图画的能力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经验思维,在学习或思考问题时喜欢依赖师长。通常在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识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模仿有条理地表达。

例如,在“5的加法”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先有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图中的内容。再引导学生阅读图中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意思。这时再总结遇到这样的题,可以用三句话表达:①小丑的一只手(左手)有4个皮球,②另一只手(右手)有1个皮球,③一共有几个皮球?在“5的减法”教学中,也可以这样表达:①小丑原来有5个气球,②放飞了2个气球,③现在还剩下几个气球?

不过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图画,它没有明确提出问题。这使得学生不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容易误解图意,出现多种理解。

例如:

1. 一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一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一共有多少只青蛙?(4+0=4)

2. 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一只也没跳走,还剩多少只?(4-0=4)

3. 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全部跳走,还剩多少只?(4-4=0)

1. 荷叶上有3只青蛙,跳走了一只,还剩多少只?(3-1=2)

2. 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跳走了一只,还剩多少只?(4-1=3)

图2中,青蛙跳走的动作说明图中隐藏着时间变化,在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数量是减少的。图1中,青蛙没有动作说明图中表达的是同一时间里发生的变化。因为另一张荷叶上没有青蛙,所以这一时间里数量是没变化的。因此,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前,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图意。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解读单一的主题图。

主题图中有很多与数学无关的信息,主要是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目的是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一上第二单元“1~5的认识(比大小)”,故事情境是三只小猴分水果。在学生眼里,画面中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所以,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三只小猴要吃几种水果?(2)数一数有几个桃?(3)3个桃分给3只小猴,够分吗?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同样多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并说出,3只小猴的数量等于3个桃的数量。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 解读图文共存的主题图。

随着学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图文结合的题目也会相应增多,可是学生往往会习惯只看图不看文字信息。例如,一上第117页第7题,图上画的是左边停车场停着9辆车,右边开来4辆车。文字信息提示“又开来了6辆车”,但很多学生不看文字信息,只数图中开来的另一部分车,误解题意。针对这种情况,先引导学生识图,然后阅读文字,接着图文结合,最后分析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相互补充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理解,才能找出有用的信息,帮助正确地解决问题。

3. 解读多个信息并存的主题图。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分析图画能力的提高,渐渐出现了含多个信息的主题图,这类图画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再进行综合分析。例如,草地上有3只小猫,4只小狗,5朵花,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型,需要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当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草地上有3只小猫,4只小狗,5朵花”后,启发学生提出加法问题“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几只”,或减法问题“小猫比小狗少几只”。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摇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巧设桥梁 精心练笔 下一篇:立足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