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稻瘟病识别与防治分析

时间:2022-10-15 02:02:04

浅析水稻稻瘟病识别与防治分析

一、症状识别

1.叶瘟: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1.1慢性型病斑:此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背面有白色霉层。

1.2急性型病斑:多发生在叶片徒长嫩绿繁茂地块和天气阴雨连绵之时(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开始发生),病斑暗绿色是微粒点状圆形,逐渐扩大发展很快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急性型病斑一旦出现,每天成倍增加,如果遇阴雨连绵天气3-5天叶瘟将大流行,在天气转晴后或气候干燥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3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白点,不产生孢子。在分蘖盛期,气温达到20℃时,天气预报又有连续阴雨,4-6天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型病斑。

1.4褐点型病斑:常在气候干燥时,在老叶或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小点,斑点通常局限于叶脉间,病斑不产生孢子,无传染的危险。如适温高湿,有时也会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3.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4.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稻瘟病系气流传播为主的多循环病害,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重点。

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注意生理小种变化,以防品种丧失抗病性,最好不用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当前在黑龙江省抗病品种主要有空育131、合交16、合交19、东农416、东农415等品种。

2.种子处理

①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②播种前种子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

③用20%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④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甲基托布津(又称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稻瘟净乳油、40%异稻瘟净乳油。早稻用1?7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早稻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200倍液浸种24小时,用三环磋和多效唑研制成一种可湿性混配粉剂,早稻用0.3%药液浸种48小时。

3.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中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苫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4.药剂防治,

叶瘟应在发病初期防治。7月中旬开始查田,重点查长势繁茂的地块。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打药封锁。田间大面积发病初期应用药剂防治。目前采用的药剂为40%富士1号,每公顷用1050—1500克,对水20—30千克喷雾。近几年稻瘟病发生主要体现在穗颈瘟,叶瘟发生较轻。因此,应特别注意7月末、8月初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的年份,对氮肥用量过高,密度过大,长势繁茂的地块,对穗颈瘟要进行预防。可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使用药剂为75%三环唑每公顷用1050-1350克,兑水20-30千克喷雾。或用25%使百克每公顷450-600克。喷药时应躲过水稻开花期,最好在上午8点之前或下午6点以后用药。

(作者单位:154242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农场第六管理区)

上一篇:浅谈大豆化学除草技术探讨 下一篇:水稻稻瘟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