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品德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时间:2022-10-15 01:34:33

如何把品德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它们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关键词:参与者;接受者;素质教育;思想内涵;辩论会

儿童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切知识、技能只有经过学生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的筛选和转换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便谈不上主体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那么,衡量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其主要标志是看能否引导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

一、场景再现,引发共鸣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思想是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课程要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有关小学生在马路上游戏而影响交通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一节课,让学生戴上头饰模拟马路上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大车、小车司机、两个游戏的小学生和阿姨、交警、救护车、警车等,通过再现交通事故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在马路上玩耍造成交通事故会给社会上许多人带来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学生表演后教师组织认真讨论,使他们从再现的场景中体会到《马路不是游戏场》的真正意义,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

二、辩论明理,深化主题

中央电视台一度现场直播“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是华语辩论的最高赛事之一。各大院校的辩手在这一舞台上各显神通,大力推广和发扬了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教学《尝尝苦滋味》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话题时,我没有让学生简单回答,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坚持一个观点,正方:“同意。从经历一些磨难,会使我们多一些坚强,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反方:“不同意。从小生活很艰苦,会失去很多童年的快乐,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艰辛的事情,都有它应有的价值,理解了尝尝苦滋味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芦河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美育问题 下一篇:教学中的“童言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