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空授课”想到的

时间:2022-10-15 01:32:48

由“太空授课”想到的

漂浮的航天员、奇怪的单摆、翻滚的陀螺、神奇的水膜、美丽的水球……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全国6000余万名中小学生,以及数以亿计的民众,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观看了一堂奇妙的“太空授课”,共同见证了一系列“奇迹”发生的时刻。

当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加水将薄薄的水膜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她俨然已化身为一名超级魔法师,带领全体师生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太空的魅力,并留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与地面师生的“天地对话”更是增加了学生们的现场参与感,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现代远程互动课堂的魅力。

毋庸置疑,“太空授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探究未知宇宙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在其成功的背后,航天科技的发达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稳定、快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了解,此次“太空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并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是多么有力的诠释。

“太空授课”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搞了这么多年,为何效果并不显著?为何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为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更有时被认为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帮倒忙”?

关键在于我们之前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表达功能,囿于传统教育模式,只着力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往往把“人灌”变成了“机灌”。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从信息技术支持的下“教”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转变,如果我们只见技术不见人,尤其是长期忽视教学的主角——学生,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其变革教与学生产关系的作用将永远得不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将永远只限于辅助教学的手段或工具。

正如山东省淄博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光良在文中所言:教育信息化,根本不在于设备和资源量的多少,也不在于速度和效率,而在于对传统教育发展瓶颈突破的程度。这需要我们敢于在教育的难点问题上发挥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变革作用,所以我们策划了这期选题《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③——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提质“减负”》,从引入信息技术的全新视角,尝试破解长期困扰中国教育的“减负”难题。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这从本期“新思维”、“教与学”和“2013′征文选登”等栏目的文章中已有鲜明的体现,我们将继续关注和鼓励这些宝贵的理念与实践,引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5月底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的GCCCE2013大会,积极倡导“知行合一 融会创新”的理念,这一理念与本刊的一贯宗旨是一致的。本期,我们选登了两篇GCCCE大会优秀获奖论文,展现学术领域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教育信息化未来的路也许还很漫长,但只要找准了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本刊将与您携手并肩,一路同行!

牟艳娜

2013-7/8

上一篇: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舌尖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