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临”第三期:孙过庭《书谱》活动综述

时间:2022-10-15 12:28:50

“竞临”第三期:孙过庭《书谱》活动综述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在当代大环境下,印刷技术日益发达,我们的资料比之古人要强上许多。面对先贤的经典之作,浩瀚的碑帖海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临摹、为我所用呢?与古为徒,如对至尊,相信在对经典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自己。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书法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经典竞临”第三期:孙过庭《书谱》的竞临。活动自2007年6月1日在书法网,截至7月15日,点击次数达9803人次,回复帖子数达122楼,由此可见书法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法帖的尊重。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孙过庭《书谱》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依帖而临,对经典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还有些作者将自己的多遍临摹作品全部上传,这种精神实在令我们钦佩!而且,从其前后临习的作品看来,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也斋等网友临摹得非常好,但是临摹的内容并非我们指定的内容,按照我们的规定,这些临作被淘汰了。经过评选,最终9位作者的作品入选。入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如下:

梁冰成晓祥刘萧吴洪伟李国峰陈彦丰郭名高孟克李晓冬

同时我们选发了部分网友对孙过庭《书谱》的临摹感悟和对该帖的理解。

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版《经典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同时我们也对所有参与竞临、发帖支持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过庭《书谱》如图。

释文:疑称疑 得末行末 古今阻绝 无所质问 设有所会 缄秘已深 遂令学者茫然 莫知领要 徒见成功之美 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 向规矩而犹远 图真不悟 习草将迷 假令薄解草书 粗传隶法 则好溺偏固 自阂通规 讵知心手会归 若同源而异派 转用之术 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加以趋变适时(版本不同,释文可能存在差异)

梁冰临帖感悟:

我临《书谱》算来也有几十通了,每次临写都会有新发现和新感觉,临写中我一贯是赞成精临的,因为只有精临才能很好地掌握字形、体会笔法。近两个月来,也移情别恋其他法帖,相对的创作作品较多,回过头来再临《书谱》,竟然有久别新婚的感觉。一次酒后以较为狼藉的用笔和章法临写,第二天观之欣喜不已,似有所得,《书谱》似乎也可以这样临,于是一发不可收,就这样游走于精临与意临之间的感觉,遂有此作,不知可行否?

成晓祥临帖感悟:

我最近一直在临习《书谱》,《书谱》用笔上追二王,同时在结字上又深深烙上唐代尚法的痕迹。我在临习的过程中,对《书谱》用笔的提按与爽利感触最深。提到爽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老米,其实在《书谱》中,由于草书的行笔速度较快,它的线条也显得非常骏爽。但在临习过程中,我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形似”上,行笔就显得犹豫,同时再加上起笔与行笔的拖沓,就会使线条软弱有余、爽利不足。

总之,在临习过程中,《书谱》的用笔我认为在保持中锋和注重提按的基础上,“爽利”二字也是相当的重要。

陈彦丰临帖感悟:

我临帖练习及感受是这样的,先分解练习:1.用直线练习字形。2.间距。3.线形。4.线位置。5.线方向。6.线表现性。7.线质感。8.连断。9.线形状。10.线搭接。然后练习字的内外结构,最后练习字形的松紧,主要提高眼睛的观察能力、心和手的配合能力。

吴洪伟临帖感悟:

我学《书谱》算起来也近一年了。去年11月,我拿着我的草书作品去拜访权希军老先生,权老看了我的字后,说了句“学的帖不少啊!”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就是什么帖也没过关。权老最后嘱咐我好好临临《书谱》。

我自己感到对《书谱》没少下工夫,临写两个月后创作了一幅古诗条幅发在了在书艺公社,得到的评价是“写滑了”、“没有骨力”。 然后我认真读帖、临习,尤其对孙虔礼“破而愈完”的独特笔法心摩手追,不遗余力。到第四个月,又创作了几幅作品发了帖请教薛明辉,得到的评价是“书谱集字”和“收不住笔”。后来,我又请教了王金泉、崔胜辉、苗培红等诸位写帖高手,对《书谱》的笔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由国伟兄主持,《青少年书法》与书法网联袂推出的第三期竞临,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便想参与一下。曾经一段时间也下了工夫,自认为也临得不错,便发表在了论坛。后来,细心留意网友们发的临习作品,发现自己与他们还是有差距,关键是在对帖的理解上有偏差。接下来我的重点就放在读帖上,对每个字的结字、笔法、草法、行气,到通篇的章法和气韵都细细读来,竟然发现,孙过庭的笔法太诡异了,破而愈完,古朴中透着灵动。一部分行笔较快,讲求灵动的气韵,一部分行笔迟缓,追求朴拙的老辣和厚重,直读得我大汗淋漓。

受云台兄的启发,我将《书谱》中的字分两部分分开临习,一部分较流利快速地临习,一部分较迟重缓慢地体会。这种方法使我对《书谱》的理解渐渐明朗起来。《书谱》好在遒劲流美的结字和丰富的笔法,但也有缺陷,与各位临习者共勉。一是字小,很难写大,给创作造成一定难度,必须结合其他法帖一起学习,比如同时临习黄山谷,增加长线条的力度和质量,同时临习北碑,增加线条的厚重等等。二是有的草法不够准确,在临习时不要一味追求,如“丑”字,“遗”字等。三是部分字不是按笔顺写出来的,有些字的笔画是写完后又补上的。

郭名高临帖感悟:

我于米芾《蜀素帖》用功有年,虽临池不辍,总觉拘谨滞呆,再习其尺牍,循环反复,略有收益。然余之审美似更趋于秀逸之姿,犹如闲庭信步、从容不迫。近日临赵松雪,有亲切感,奈何所用刻本于用笔之法失之寥寥,遗憾!习米当求其源流,上溯魏晋,只是存者多有唐法,唯孙过庭是其集大成者,学者不可忽视。此为余习《书谱》第一张临作。初临,余对其点画使转关照多些,在起承提按之间,我似乎进入另一番天地,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孟克临帖感悟:

临帖总是一件遗憾的活动,尤其是当作品来临写古代经典法帖时,总会有这里那里还不到位的地方,就算再写一次,也往往是不足处的搬家,而非消灭。至少在我是这样的。就算交作业吧,让各位高手作个批评的资料。

《书谱》之难难在常有神来之笔、法外之法。与二王法帖不同的是,一来它是真迹,二来它是手稿,所以少了后人摹刻的小心冀冀,多了不计工拙的浑然天成。但《书谱》毕竟是在深谙二王法度之下的创作,所以能达到背羲献而无失的境界,故不计工拙并不是没有法度,而是在法度精熟以后的潇洒。书谱中的法度很多,试举一二如下:

一、行笔起收动作明确。无论笔画粗如椽还是细如丝,都有清楚的起笔与收笔的动作,才能使点画顾盼生姿,运笔浑圆有力。

二、转折处不失中锋。转处不失中锋,故圆劲有力;折处不失中锋,故疾如利箭;转折处不失中锋,故不需中途调换笔锋而笔势连绵。

三、章法开阖有度,直承二王。观二王法帖,通篇快慢、大小、曲直、粗细对比明显而不杂乱,书谱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特点。这次所选局部,便是最好的诠释,初如吴侬软语,后又壮士悲歌,大开大阖,节奏鲜明。

另,其中残字的处理作如下说明:“树”字的写法参考智永与景福殿;“吏”字有的本作“变”,我所临的本子解为“吏”或有不同。

贶斋周斯澄临帖感悟:

石汀散人在《书法偶集》中说:“书不宗晋则无韵,不宗唐则无法。韵出于法,始可言韵也。”

竞临唐孙过庭《书谱》为好事一桩,正如宋高宗所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不佞热忱期待佳作出现。昔人谓:看孙过庭《书谱》,如食多骨鱼,得不偿失。以草书难读故也。

前贤曰:智永得其宽和之量,但少俊迈之奇;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怪;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黄庭坚得其提衄之法,但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

古人上述言论或有偏颇,但具参考价值,学者宜知之。

淡然临帖感悟:

《书谱》我年轻时写了多年,不敢说形神兼备,但是也写得很象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然买了一本《十七帖》,写了几通之后,忽然觉得只要将《十七帖》写熟(做到形神兼备最好),再放开笔就是《书谱》了。

不可否认,从《书谱》中可见孙过庭才华横喷,才情毕现,用笔中锋为主,侧锋取妍,将《十七帖》中的偏锋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法中我是以为不避偏锋的,前人论书有“常令笔在画中行”一语,就说明古人也是不避偏锋的。所以临《书谱》,我还是以为应写《十七帖》,只有写好了《十七帖》,你才会发现《书谱》本就是学王书的结果。

临帖如果临得不像,或是临得不好,那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临得少,一个帖子你临它十年、二十年,直到写熟、写像,直到能做到生巧的程度,那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如果还是写不好,那你就是缺少孙过庭说的那种“生知”的东西,赶快另想辙为要。

学《书谱》,你这辈子是赶不上孙过庭了;学“二王”书,你才有可能与其比肩。

曾为梅花醉十年临帖感悟:

初学,力求形似。凑个数,向大家学习。《书谱》得“二王”笔法而能自出机杼,纵观历朝历代得益于斯者甚多。当代如宇文家林、钱允等书家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临习此帖并非随波逐流,而是学书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只想在其中获得笔法上的一些印证。

泾行士临帖感悟:

孙过庭《书谱》得羲之之韵,初学此帖,感觉法度极为严谨,因此谈不上说写出自己的想法。如何继承,这对学习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追求原帖之效果,我用硬毫,熟纸坐着书写,希望能靠近古人。用笔上注意中锋与侧锋的转换又不失草书之畅,一气写完。

胡海成临帖感悟:

临写时注意两点:1.块面的对比。《书谱》中字与字之间,笔画和笔画之间,块面对比是很强烈的,甚至同一字中笔画粗细的距离也拉得很大,若不注意这点,临写时则易写匀。2.笔画的细节。《书谱》中很少见直来直去和通体均匀的笔画,这也是造成它内涵丰富的一大原因,因此临写时速度较慢,必要时把一个笔画在动作上拆成几段,并注意保持笔画的流畅和连贯性。

刘中南临帖感悟:

我喜欢“二王”的书风,虽然写得不是很好,理解也有限,但是有了这种喜好,对与“二王”书风相近的书帖自然就多留意了一些。《书谱》临的时间不是很久,平时读的时间要多一些,因为它的表现技法很大程度上跟“二王”的技法相似,所以我在临写的时候,在书写的节奏上有意做了一些调整,强调了快慢的书写性与韵律感。由于自己的功底与理解有限,可能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达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效果,同时线条也略显单薄,不够厚重圆润。这个弱点要留待以后习书的过程中慢慢去解决!

我也斋临帖感悟:

《书谱》尽得右军倜傥任诞之意,笔致温润而坚挺,余甚喜其中逸趣,以为得晋人笔法而凌越险绝。余今临此帖掺以《十七帖》笔致,但求圆劲通畅,若能似虔礼万一,足慰我心矣。

第五期“竞临”预告

竞临碑帖:《礼器碑》(局部)(如图1)

规则:2007年9月15日,由《青少年书法》杂志和书法网联袂推出范本,请大家依帖而临,并将作品拍照后发于书法网“碑帖新临”版。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临帖感悟和对该碑(帖)的理解,谢绝抄袭和应付。临作可以为实临,也可以为意临。

受杂志发稿所限,自9月15日至10月15日为一期,10月16日至19日为评选时间,评选结束后我们将在书法网及时公布入选名单,同时本期竞临将刊发于2007年第1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杂志。

上一篇:当代大篆书法创作网友谈 下一篇:沈尹默临《集王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