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时间:2022-10-15 12:21:30

中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 要:阅读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运用能力,结合教学工作,主要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从课外阅读训练入手,加强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培养;认知;阅读方法

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中职学生的语文阅读存在这样的现象:阅读量不足;阅读时大都浅尝辄止,不懂深入探究;只注重情节,只看不写,没有写阅读感受;没有摘抄,缺乏语言积累等。因此,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自觉阅读,结合本人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搞好教学,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做好:

1.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对要学的课文进行阅读预习

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时不要忙着去翻各种参考书,而要尝试着去体会它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意图。这样学生养成用已有的知识或根据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去识别或猜悟的能力。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时,边阅读边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而或许由于学生的境况经历,这种看法和理解有一些不全面或偏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做全面和重点的分析,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课文有正确的认知,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2.利用语文课做好朗读的教学

目前,许多教师存在语文课停留在上课分析层次、段意、文章的主题、作业练习上的现象。一节课45分钟,大半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用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教育原则,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强迫记教师答案的做法,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各种形式的朗读,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二、从课外阅读训练入手,丰富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内心体验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莫言、沈从文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的。

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训练要注重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相结合,在阅读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让每一次阅读都有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尊重个人的看法,同时兼顾关注学生阅读的细节,当学生出现阅读困惑时教师要及时干预。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建议学生选择好一些阅读材料,如文学、历史、新闻、教育、科普知识等,文章体裁可以有诗歌、散文、传记、记叙文、议论文等。

另外,培养学生养成每天花一定时间阅读的习惯,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很有帮助。

三、加强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学生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也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阅读训练。

1.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1)朗读:朗读要求学生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这种方法虽然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但效果明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建议多用。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时通过反复的朗读,有助于学生领会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魅力和文章的精妙。学习《满江红》时通过反复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领会岳飞壮志豪情和悲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速读: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丰富知识。速读是扩大阅读量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精读: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变走马观花为下马品花。精读法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都要弄懂弄透。精读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评点,在文章中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比较阅读法: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比较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养成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读书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养成使用工具书和良好的阅读卫生的习惯。一方面,中学生应养成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喜欢在走动的车上、躺在床上等看书,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要注意光线、姿势、环境等。

(3)培养学生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一方面由于现在传媒发展很快,时尚读物非常诱人,而经典的凝重,课业的负担等种种原因,大多学生没有时间心情去细细品味古诗文或干脆不愿读古文,学古文。而另一方面是诵读古诗文,掌握古诗文中瑰丽的珍宝,其思想内容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铸就美好的心灵。古诗文高度概括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责无旁贷培养学生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让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世代相传。培养学生经常诵读古诗文重在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好书目、文章,如《论语》《宋词三百首》《道德经》等不太深奥的经典,不管是语言还是思想内容都给学生有益的借鉴。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断地探索阅读教学法,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林海青.教学与管理.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2011(3).

[2]鲍周生.教书育人.阅读制度离我们有多远,2010(3).

[3]吴要金.教书育人.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实效,2010(7).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职业中等

专业学校)

上一篇:成人英语语音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装饰设计专业要注重培养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