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学案导学”

时间:2022-10-15 11:42:03

例谈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学案导学”

摘 要: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通过“学案导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依“案”而“导”,学生依“案”而“学”,从优化学案设计、加强课堂引导、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等方面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有效性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学案导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强,兴趣浓,若能利用这一特点,在初中的学习阶段,通过实验教学,就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培养专业的生物素养,逐步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另外,由于初中生刚接触生物实验,做实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具上,不注意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有效操作,使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有什么办法既能提高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又能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案导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学案导学”是以“不待教师教,学生自己能学习”为宗旨,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谈谈“学案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一、优化学案设计

实验学案的一般组成应包括学习目标、实验过程、学习检测三部分。首先学习目标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落实。这一部分还包含有学习重点、难点,主要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即学习准备。实验过程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这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学习检测是为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练习,选题要力求典型,有梯度,力争全部学生均能完成基础题,优秀学生能完成拓展题,使各类学生均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布鲁纳说:“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要激发学生这种内在的动力,需要一份让学生感兴趣的学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学案的设计应在上述基础上有所创新:

1.情境激趣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实验的教学,教师以“水蚤国王离奇暴毙”为诱导,结合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古灵精探”,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学生很快就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做实验的兴趣浓厚。

2.联系生活设计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酒精会影响水蚤的心率?”继而提问“白酒和啤酒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一样吗?”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实验。

二、加强课堂引导

导学的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出学生潜藏的且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联系和能力,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导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教、“不教”,让学生针对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导学是让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交流、主动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推进实施多维引导能有效提高实验的效率。

1.导学质疑阶段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以后,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思考。本课的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思考引发“水蚤国王”死亡的原因,从而联想酒精对水蚤心脏的影响,继而查找喝酒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资料,通过比较后,作出问题的假设。

2.讨论释疑阶段

在学生确定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巡班指导,并在这个时候进行个别的辅导,提醒学生做好学案的记录。学生的分组要提前做出干预,确保组员的层次性,提高分组讨论的效率。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学案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比如,“为什么可以用水蚤来做实验?”“水蚤心跳很快,如何数水蚤的心率?”等。

3.互助答疑阶段

如果小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集思广益,在全班的讨论中提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通过“互问互答”的环节,让已经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巡堂时的准备,快速确定要讲的内容,抓住问题要点,层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互问互答”环节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既能加强小组间的合理竞争,又能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归纳分析阶段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实验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梳理概括,总结在学案上,使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创新为本的价值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迁移应用阶段

教师要善于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习题训练迁移获得新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本课例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您是一个医生,如何劝告人们避免水蚤国王暴毙的悲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活跃,纷纷在学案上写上了“给广大群众的健康建议”等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个阶段是学生是否理解实验目的的检验,更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时注意要创设民主的氛围,倡导自由讨论;而在“互问互答”环节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允许其他学生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学生讲得对不对,为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可以要求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发表他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明理由。同时,教师要充分备课且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自由讨论的课堂不同的意见较多,对教师的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互问与互答、主题与个性化问题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各抒己见,又不能干扰课堂正常进行,更不能偏离主题,要做到课堂秩序活而不乱,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但实验课和一般的授课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最明显的不同是学生必须动手做。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做,教师先讲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全过程,然后让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这种教法一成不变,学生的思维难以发散。

1.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现出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接手。本实验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和总结实验要点。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也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假设与结论不一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或错误的操作等。

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案导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条件,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这需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在本实验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学生针对探究的问题充分发散思维,通过学案的提示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并能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应用“学案导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结合学生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也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世卿,邱烈.“学案导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14-516.

[2]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7-73.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华英学校)

上一篇:健康教育对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下一篇:孕期和分娩期系统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