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沃土里播种美德

时间:2022-10-15 11:14:37

在社会的沃土里播种美德

品德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品德的最终形成,要经受社会生活的检验,社会生活更是不同品德的人的一个总和。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品德形成的指引,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如何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培养孩子们优良的品德?又如何让孩子们的美德形成回归社会,真正地和社会融为一体,并接受社会浪潮的洗礼,最终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优良品质呢?下面根据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就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及教学方法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知识明确。确立学生正确的认知态度

《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是建构在品德培养与社会形成两个方面上的完整的一个知识体系,人教版四年级的内容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做了引导:1、珍爱生命;2、安全地生活;3、花钱的学问;4、关心你,爱护他;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6、生产与生活;7、交通与生活8、通信与生活。这些内容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安排的。

我们在每一章的学习时,都要以大纲为准绳,切实加强对文本的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好每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例如第一章“珍爱生命”,包括了“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三个小节,主要以“生命”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内容上涉及各种具体形象的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儿童生活中与各种动植物的相处关系;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生命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他们意识中,只知道妈妈生育了自己,却并不知道养育子女的辛苦;很多孩子往往只认为动物才叫生命……同时,他们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对事物的直观形象上。因此,我们最好选用美丽的大自然来吸引学生,然后让他们明白,世间生长的植物也有生命;接着让孩子们通过对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想象,了解母亲的艰辛,从而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珍贵;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珍爱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既有助充分理解,也能更好地把握。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快乐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不容易长久地集中精神,同时,如果单纯地、枯燥地讲解,学生极易丧失兴趣,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将知识贯穿于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课堂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漫画展示、我爱讲故事、“七嘴八舌”小组讨论、实物表演、制作卡片、“你问我猜”游戏、“我最聪明”知识对抗赛……这些活动,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引导和设计,有的活动还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在活动中无形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我在教学《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这一节时,就专门让同学们开展了一个“我的行业我做主”的个性行业活动设计。首先,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父母或亲戚朋友所从事的行业中自己最熟悉又最喜欢的一行;然后,根据自己对这一行的了解做一个行业设计,可以借助服装、模型、行业产品等道具,也可以通过漫画等形式,并要附上自己对这一行业的设想;先分小组进行讲解选拔,再由选出的8名同学代表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行业设计展示(如果有相同行业,要先由这两位同学进行比赛,决定优秀的出选,另一个小组则要另选作品)。事实证明,这节课非常成功,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准备的设计花样百出,设想也大胆新奇,活动后的讨论发言,同学们更是兴奋异常,连平时最沉默寡言的王小美也争取机会来介绍了自己对家乡水果改良的设想,这可是一个成人有时也想不到的构想,她赢得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赞赏的掌声,更重要的是她眼中燃烧起的自信和对学习、生活的憧憬。这节课,不仅充分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参与活动的快乐,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理想。

三、走进生活,播种学生美丽的品德之花

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我对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就是社会调查、活动准备、自然采风等形式。在四年级上册的教学时,我带班上的8个小组长和几名积极的同学去进行“秋天的生命”的自然采风,又带了班委干部、科代表和几名语文成绩较突出的同学去进行“新生命的诞生”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两项活动,我主要教会同学们社会活动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以及在活动中的常见注意事项,然后再由这些同学回到班级辅导和教会其他同学。这样,在今后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能非常明确地进行自己的调查和准备,这实际也教给同学们接近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并启迪他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和一颗寻找美丽的心灵。这样,通过同学自己去经历、感受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他们的心情、体验才是最真实的,他们的品德形成也才是最稳定而且是最纯美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才会跳出书本的局限;让学生走人活动,我们的教学才会趣味无限;让学生贴近社会,我们的孩子才会用心聆听,我们的美德之花才会植根沃土、才会娇艳灿烂、才会永放光芒。愿我们的美德都真实地植根于社会的沃土!

(作者单位 四川省仁寿县彰加镇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激发兴趣 拉近距离 维持动机 下一篇:校运会上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