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状与急性肺栓塞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时间:2022-10-15 10:28:47

血栓性状与急性肺栓塞相关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 将兔静脉血在体外自然凝固制成栓子,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性状与肺栓塞(PE)的相关性。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注入体外凝固20 min栓子与60 min栓子。将栓子由导管导入右心房,建立肺栓塞的动物模型。造影观察PE;大体观察PE后栓子形态;光镜观察肺小动脉内血栓;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组血栓的性状。结果 20min组未发生PE;60 min组除2例死亡均发生PE并模拟出PE的,临床肺心病型和猝死型。电镜显示:2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大、呈束状,纤维蛋白丝密集排列、结构清晰;60 min组血栓的纤维蛋白体积小、呈短杆状,纤维蛋白丝疏松排列,部分区域结构不清。结论 导管在右心房注入自身血液凝块可制出有效的PE模型。注入血块的数量及速度的不同,可分别模拟出PE临床急性肺心病型和猝死型。不同时间的血液凝块作为栓子对肺血管血流量影响不同,表明血栓的性状与PE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血栓;肺动脉栓塞;兔子

中图分类号:R563.5 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6―0513―02

肺动脉栓塞(P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内栓子脱落进入肺动脉引发的循环系统疾病。其中栓子的来源99%为血栓性质,血栓的大小、形状、流入速度和堵塞肺血管床的大小,左右肺栓塞后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呈现不同的临床类型。本实验利用兔静脉血制备体外栓子,经导管注入兔肺循环,发现不同时间组的体外栓子所致临床表现差别极大,表明血栓的性状与PE的发生密切相关。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Olympug公司产品;透射电镜:JEM-1220日本电子公司;导管床:TOSHIBA DFP-2000A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5F导管及相应导丝、导管鞘、穿刺针等,美国USCI公司产品。

1.1.2实验试剂 :3.5%苯巴比妥钠,上海新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造影剂: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淮海制药厂生产;10%甲醛溶液;2.5%戊二醛溶液。

1.2方法

1.2.1动物及分组 杂种家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500~3000)g。随机分成两组,即20 min栓子组(20min组)、60min栓子组(60 min组),每组12只。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①麻醉:3.5%苯巴比妥钠按150mg/kg~200 mg/kg比例兔腹腔注射。②固定:将麻醉满意后的兔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上,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入,左腹股沟切皮,暴露血管,用穿刺针行股静脉穿刺,入导丝、导管鞘。③栓子的制备:两组分别从鞘管采血6 mL,置于10ml注射器中,将空气排空后分别静止20 min、60min。④取材:分别取20 min、60 min栓子0.1 mL固定于2.5%戊二醛溶液中。⑤造影:经导管鞘入导管至右房,注入造影剂,每次5mL,观察血栓栓塞前后肺动脉血管床的造影剂分布情况。⑥注入血栓:将制备的血栓经导管注入,每次注入0.5mL并注盐水冲管,反复注入直至动物出现呛咳、挣扎、呼吸急促或注入时达4.5 mL为止。

1.3光镜观察 将肺小动脉内血栓从10%甲醛溶液中取出,常规方法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

1.4透射电镜观察 ①体外血栓0.1 mL固定于2.5%戊二醛溶液中24 h(4℃);②在pH 7.4磷酸缓冲液中冲洗12h,更换3次(4℃);③1%锇酸作用后固定12 h;④去离子水冲洗3次;⑤用丙酮逐级脱水;⑥组织块#618环氧树脂包埋剂中浸透12h(室温);⑦把浸透好的组织块置于1号医用胶囊中,用618包埋剂进行包埋;⑧将包埋好的包埋块置于35℃温箱中聚合24h,60℃温箱中聚合24 h;⑨切片观察。

2结果

2.1肺动脉造影20 min组均未发生肺栓塞;60 min组除2例因过量死亡后,余10只均发生肺栓塞。

2.2大体观察 右心房内注入血栓后,观察8 min,实验结束后取肺,分离肺动脉,沿肺动脉切开,其中2只兔注入血栓后未观察至5h死亡。切开观察见右室及肺动脉主干内大量栓子。取出栓子见条索状、长约(0.3~10.0)cm不等,多量积聚于血管内,或条形栓子骑跨动脉分支处。

2.3光镜观察 栓塞后肺小动脉内栓子,形状不规则;血栓与动脉壁无结合;栓子断面可见混合性血栓与灶性白色血栓成分。

2.4电镜观察 20min组体外栓子:大量红细胞周围可见血浆呈电子密度均匀的絮状物质,内含束状分布的体积较大的纤维蛋白成分;纤维蛋白丝密集排列,结构清楚;也可见少量的血栓凝集物;凝集物中纤维蛋白交织成网。60min组体外栓子:纤维蛋白成分呈小短杆状,血浆基质成分凝聚,部分区域为电子透亮区;纤维蛋白丝疏松排列,部分区域结构不清,呈溶解的细沙状或凝集的电子致密斑块;也可见少量的血栓凝集物,纤维蛋白成分少。以上两组不同时间体外栓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纤维蛋白的形态不同;纤维蛋白丝的数量不同;血栓凝集物的纤维蛋白含量不同。

3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以兔自体静脉血在体外未加人为干扰因素而自然凝固,并模拟下腔静脉系统的栓子从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进入肺动脉并将其栓塞,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表明,其方法的采用更接近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时间的凝固血块作为栓子对肺动脉血流影响不同。20min组栓子难以发生显性肺动脉栓塞,而60min组可使肺血流中断而导致肺栓塞,是与不同时间组血栓的性状关联密切的。

60 min组:当一次注入的血栓量超过4.5mL时,可使家兔发生猝死。解剖猝死后的家兔,可见血栓堵塞一侧或双侧肺动脉干,在右心房、右心室内均可见条索状或环绕成团块的血栓。少量多次注入血栓,家兔出现呛咳、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闻及肺部音,类似临床急性心源性休克和急性肺心病表现。解剖后见血栓堵塞肺叶或多处肺段动脉。其中2只家兔咯血丝样痰和泡沫血痰,类似临床肺梗死型。解剖后发现血栓堵塞于肺小动脉远端,呈散在分布,未波及大血管。20min组:即使用同样方法和同样数量的血栓注入右房,也未出现明确的临床症状,呈现非显性临床表现,解剖心脏和肺动脉未发现血栓。以上2组不同时间体外静脉血栓注入方法、数量和速度均相同,只是体外凝固时间不同,而临床表现迥异,证实静脉血栓的性状是发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液中存在着纤维蛋白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并产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在血管内膜上,而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的纤溶酶所溶解。同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也不断清除一些凝血因子。故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两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使血液保持流动状态。如某些因素影响打破了这些动态平衡,血液便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发生凝固,形成血栓。由此可以推断纤维蛋白含量越多,越利于血栓形成。

实验中20min组的血栓电镜观察结果为纤维蛋白体积大,纤维丝排列密集;而60min组的血栓纤维蛋白体积小,部分呈缺失区,且纤维丝排列疏松,与预想的时间越长,栓子越牢固,纤维蛋白含量越多不一致。其机制可能为:①纤维蛋白由20min的体积大的束状排列到60min的体积小,呈短小杆状,随时间的延长,血栓自身收缩作用,纤维蛋白丝断裂,并出现坏死灶,由长束状向短杆状演变。②纤维蛋白丝由20min时的密集排列到60min时的疏松排列,其间可能有某些代谢酶的参与,使部分纤维蛋白丝破坏,因而60min组的有些纤维蛋白丝结构不清,细沙状。③可能是20min组的血栓性状以可溶性纤维蛋白为主,而60min组血栓性状以不可溶性纤维蛋白为主。

20min组栓子未能导致兔肺栓塞,可能为:①肺脏内血栓自溶作用较强;②血栓正处于可溶性纤维蛋白性状,易被纤溶酶溶解。

静脉血栓形成时间较长,时间甚至达14d之后,溶栓仍有效,提示静脉血栓与动脉血栓的结构有明显不同。动脉血栓,亦称白色血栓,外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在血流较快的动脉内,其形成的始动原因不是血流缓慢,而是血管壁内膜受损后与血小板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血栓在靠近受损血管壁有一血小板层,其表面覆盖以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其中所含红细胞数量较少,静脉血栓,亦称红色血栓,外观呈红色或暗红色,质地均匀,富有弹性。多见于血流淤滞的静脉。主要结构为红、白细胞,纤维蛋白网络及少量血小板。此种血栓与附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故极易发生栓塞。

临床发现同样是肺动栓栓塞,若其堵塞部位为非要害部位或不完全栓塞,延迟溶栓仍有效,说明肺栓塞的发生除与血栓的性状有关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β蛋白诱导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下一篇:天麻及其提取物对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