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农村院前急救网络系统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09:35:01

对构建农村院前急救网络系统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98-01【摘要】探索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人民群众急救服务需求相适应, 与县城保障体系相适应, 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村地区院前医疗救助能力。从近期角度,有效的县-乡-村三级三条院前急救网络,即信息网络、交通网络与医疗救助网络,以及妥善处理紧急医疗救助就近原则,可望对缓解现阶段下农村院前急救现状发挥正向作用。从长远地角度,政府需在三农投入的方式上改变策略,把各类建设与扶持资金投入与养老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农民防病治病与自救能力的教育,会对农村院前急救能力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农民;医疗救援;院前医疗救助1 现状与背景

急救医学将急救的过程分为“ 院前急救、急诊处置、ICU 观察”三个阶段。所谓“ 院前急救”(First aid) 就是指从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始,到救护车把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 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 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病员能否得到有效救助与生命的延续。在我国中、西、北部广大的山区农村地区,院前医疗救助系统有待完善,并呈现出下列特点。

1.1 农村空巢现象突出,留守老人与儿童自救意识差及自救能力不足:自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政策的成功实施,我国城市与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年从内陆省份吸收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与年轻劳动力的海边移动相伴随出现的是内陆地区的空巢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1]。同时,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空巢现象将持续今后一段很长时间。据专家估计,内陆省份如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等广大农村地区,50%以上的主要劳动力均长年在外地打工,涉及到几乎大多数家庭。以湖南为例,2008 年湖南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66 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0%,有的甚至达到了60%-70%以上[2]。随着年轻人外出,把老人与儿童留了下来,从而出现了倍受关注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与空巢现象。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1.8 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医疗与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从人群发病谱来分析,老年人与儿童却又正好是疾病多发人群,同时,农民急诊发病有其自身的特点。据宁夏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居民急诊年发生率为1.81%,发病特点是白天发病者比例(71.15%)高于夜间(28.85%);急症突发比例(75%)高于原患慢性病突然加重者(25%),急诊病人前五位主要病种分别为外伤骨折、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腹痛、高热、妇产科急症[3]。在农村,病人患病后自救意识差,延长甚至耽误了院前救助的机会。有研究报告,在被调查的总计2129 名村民中,在“如果病情不很紧急,你会因此就医吗”的问题调查中,72.29%选择“不会立即就诊”, 而选择“立即就诊”的只有27.71%[4]。象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通,从而形成了“小病不看,大病小看”的局面。因此,无论老年人还是儿童,一旦生病,自救意识差,同时自救能力也差,已严重地影响了病员获得被医学救助的机会。留守老人去世后多天才被发现的事例,在网上也可见报到,这说明这一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1.2 自然条件差,急救站点不全,交通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院前获得救助的时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相较差,农村急救网络体系不完善,急救网络覆盖不全,存在许多急救盲点[5],再加上交通不便,影响院前获得救助的时间。以湖南省的浏阳与汉寿两县为例,两县市最大急救服务半径平均为16. 1公里, 最远为36公里, 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约0. 5小时, 最长达2 小时[6]。有调查显示,在影响被调查者就诊地点选择的因素中,“道路交通状况及运输工具条件”首位,约占38% ,排在“医疗技术质量”(32%)与“医疗费用价格”(27%)的前面[4],这表明交通因素仍然是影响农村就诊地点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县属于内陆省份中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区。2002年度浏阳市人均GDP为6230元, 汉寿县为4700元[7]。在2007年浏阳县已是进行国内百强行业,而汉寿县则地处洞庭湖平原,区内水陆交通均很便利。相对其他偏远山区县来说,无论经济能力还是交通条件,都比山区县好得多。以湖南省的沅陵县为例,该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县域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最远的乡镇离县城100公里以上(如七甲坪与五强溪二个镇),境内多山,交通极不便利。相邻乡镇之间相距有远有近,平均约30-40公里。以各乡镇卫生院为中心,计算服务半径,平均在30公里左右,再加上山区路难行,以此推测,急救反应时间平均计算最短也得2 小时。相对而言,在自然地理上,沅陵县地处我国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区,与我国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等区内的县份相对,自然条件更不占劣势。因此,对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民一旦患重病,需要医疗救助,其院前花费的时间将是对病员生命的最严重威胁之一。今年9月12日晚7点左右,我乡董山溪村村民张茂国被毒蜂蛰伤,伤情较重,因距我卫生院达20多公里,又无交通工具运送,只能在最近的村卫生室进行处理,直到13号的上午10点才送到我院,已出现了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紧急抢救处理的同时呼请沅陵县人民医院120车接病人,我院距县城45公里,山路崎岖,来回最快也需2个多小时,因受伤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致病情过重,二天后只得又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怀化市人民医院抢救。前后20多天,花费十多万元才救回了性命,这给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3 急救器械装备与人员配备不足,救助能力相对差:同样以上述二县为例,在急救装备上,在县、乡二级医疗单位中,30. 4%的乡级医疗机构中没有配备洗胃机, 60%无救护车系统设备,76. 8%没有配备心电监护仪,85.5%的医疗机构无呼吸机急救设备;在机构设置上,69家单位中11家( 16% )未设立急诊科;在人员上,急诊科医务人员总人数为321人, 其中医生172人, 护士119 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学历以中专和专科为主, 共占86. 9% 职称结构中以初级( 46. 7% )最多[6]。有报告显示,县、乡二级医疗机构承担了农村首次急诊病人救助任务的80%[4],尽管约80%的病例均为常见病与多发病但,仍有约15%的病人需异地转诊[3]。同理,上述二县属内陆县份中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属比较好的。有研究表明,对浙江、湖南、云南三省份进行卫生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经济当地卫生事业水平与当地经济发达水平高度相关[8],同理类推,对于我国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其急救设备装备与人员配备,不可同日而语,这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救助能力。这表明急救器械装备与人员配备,与之相联系的救助能力不足,影响急诊抢救。

2 完美农村院前急救的设想

如前所述,我国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尚不完善,特别在中国广大山区农村。因为历史等诸多原因,一时改变这些困难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近期角度与中长远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步骤的解决,这或许是可取之策。

2.1 近期策略完善农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对于农村急救网络的构建,有村、镇( 乡) 、县( 区) 、市四级的提法[5],实际上由于市级医疗机构极少承担急救工作[4],建立村、镇(乡)、县三级院前急救网络更符合实际需要。这种网络包括三条三级网络,即村、镇、县三级,信息、网络与医疗救助三条网络。信息网络负责对区域内所有急救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由村、乡(镇)与县三级构成,各级有相应的负责人。村级以卫生站负责人为责任人,收集本村的疾病相关信息,乡镇级以急救中站为负责人,县级以急诊科为责任人,以保证信息畅通。

交通网络负责对急救病员的转运与临时急救。乡镇医疗机构(医院或卫生院)在这个网络承担核心工作。每个乡镇医疗机构(医院或卫生院)配备至少一台急救车与相关设备是必要的,并组建农村120。

医疗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应由村-镇-县三级共同组建。急救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乡镇级医疗机构,力求完成80%的急救工作任务,以村级、县级为辅,村级完成临时救助,县级完成危重症患者的救助。力求做到普通疾病不出乡镇,大县不出县,重大疾病才到省城三级医疗机构的局面。

打破行政区划,开通农村120网络:“把120急救体系建到农村去”,这是湖北省十堰市急救中心暨市120指挥中心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规划的目标。在我国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而如何把医疗急救资源配置到农村中去,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院前急救保障,十堰市在2006年就创造性走出了一步:把120急救体系建到农村去,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体系,为保障农民群众健康、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尝试,效果明确。由于大多数山区农村的村、乡、镇比较分散,医疗急救属于时间性非常强的工作,就近救助对于医疗急救的非常必要的。因此,紧急医疗救助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局限,同时,把农村各乡镇的120急救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达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2.2 中长期策略增强农民的防病与自救意识:在农村“小病不看,大病小看”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源于经济上的能力不足,部分原因归结于农民防病治病意识非常淡漠。随着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这一状况有所好转。如果从根本上改善上述局面,光有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农民兄弟进行防病治病的教育,这些工作可以视为民间自身的,也可以视为政府的工作。如果政府投入更多地关注,让各村镇卫生室工作人员,对农民兄弟进行广泛地医学知识宣教,对增强农民防病治病与自救意识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改善政府的投入方式,引导农民集中养老:多年来,政府在“三农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城镇化建设、集中养老、农民“退休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投入等等。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可以让农民居住在人口比较集中乡镇,集中解决供电、供水、通讯、医疗、上学等生活实际问题,对农村空巢的后养老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待加强;养老院、敬老院作为政府倡导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多年,但大多数农民抱着“死了也要死在自已家里”的传统习俗,未能有效地把农民吸引过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我国政府还计划与落实农民的“退体金”,年满60岁农民可以从政府拿到一定数目的生活补贴,这些惠民政策体现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表现出的极大勇气与决心。设想一下,仅上述三项,政府的投入一定不会少。如果把上述三方面的投入综合起来使用,例如,以政府投入为主在集镇中建养老院,把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发“退休金”,这样可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中的养老院中居住,万一老人生病,相互有个照应,这样对改善农村空巢后自救能力不足发挥一定的缓解作用。

3 展望

作为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卫生事业,应该受到广泛地关注。农民患急诊,其院前救助体系目前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近期角度,有效的县-乡-村三级三条院前急救网络,即信息网络、交通网络与医疗救助网络,以及妥善处理紧急医疗救助就近原则,可望对缓解现阶段下农村院前急救现状发挥正向作用。从长远地角度,政府需在三农投入的方式上改变策略,把农民“退休金”、新农合医保、城镇化、养老院等投入有机结合起来,以弥补农村空巢与老年化等带来人力不足,同时加强对农民防病治病与自救能力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现实需要, 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 杨淑琼,刘河元.“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325-328.

[2] 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2008年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R/OL]. www.stats.省略/tjfx/dfxx/t2009- 02- 05- 402536026.htm.

[3] 李吴萍,宋琦如,王禄生,王瑞儒,刘槟红,王维成.宁夏农村居民对急诊服务体系需求与利用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39-242.

[4] 滕永军,王燕炯,杜婉丽,王金文.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急诊医疗卫生需求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2):11-13.

[5] 金薇,汪东亮,周玉皆,张志猛,王雪山,陆永姝.宿迁市农村急救网络运行现状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0;11(2):28-30.

[6] 周亮,肖水源,刘志宏,冯早成.湖南省两县市乡级医疗机构中毒急救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2):114-116.

[7]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年鉴[M]. 长沙: 湖南省统计局, 2002.

[8] 胡敏,郭,赵晓华,孙振球,郭海,高敏,许丹,肖亚洲,曾芳,曾游哲.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7):692-696.

作者单位 419623 湖南省沅陵县北溶乡卫生院1

419600 通讯作者:湖南省沅陵县卫生局2

上一篇:残角子宫妊娠1例 下一篇: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