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唐代遗址出土一枚“开元通宝”刻花钱

时间:2022-10-15 08:58:06

2006年9月,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区环城西路的市港航管理局航道养护船员训练中心大楼项目工地在开挖地下车库土方时,于该工地正对现湖州市金属材料公司位置约距地表2m左右以下的唐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元”字右挑的“开元通宝”刻花钱。钱径25.3、厚1mm,重3.05g,依其形制、钱文特征应属唐中期开元。其钱正面外郭阴刻一周细密的“绳索纹”。钱背则在去除其内外郭后(磨平后)阴刻一团状的抽象“莲花”;其纹饰笔划纤秀,深浅一致,整体图案给人以干净利落,自然流畅的明快之感。以下针对图1刻花钱,钱背纹饰的相关特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如图所示,其在钱背阴刻“纹饰”前,首先是将背部磨平(除去其内外郭,以此增加有限的面积,便于刀刻),刻花前的形式如图2所示(图2这枚平背唐早期开元钱,当时与图1及它3-4枚(中早期)普通开元钱一起近似呈“饼状”粘连)。钱背具体“纹饰”的操作顺序如下:首先在紧依磨平后的钱背穿孔及近外圆轮侧处位置,以单一的线条各阴刻出“内、外郭”形状,(以此作为刻划图案的限定区域),然后以阴刻的“内郭”为基准,在其(“内郭”)上、下、左、右的每边,向外以双线各阴刻一组“莲瓣”纹。在完成以上由四组“莲瓣”组成的纹饰后,再各自以阴刻“内郭”四角向外延伸的对角线方向为中心,在接近钱体(阴刻“外郭”)的空隙处以双线阴刻一凹形的“水波纹”,最后再在钱背(纹饰)的空余处錾打出无数形态一致的凹凹点点(形同珍珠地),以此来烘托主题,“这种工艺(在)唐代民间银器用品上较多见”,(照1钱背,当时因与其它开元钱“粘合”,故而其钱背“纹饰”保存得相对完整,除边缘外,其它处未经“腐灼”,其钱背可视之银白色物质应该是长久以来,粘合状态下形成的天然氧化膜。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曾经是“鎏层”的可能性)。

从近年来已零星出土的相关实物的报道来看,虽然这类钱通常都(似)以铜质鎏金、鎏银(或铜钱)的形式出现,然其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首先被镌刻的对象铜钱(或银钱)似均集中在唐代早期墓葬出土的开元钱上(含部分乾封、乾元钱;中唐及其以后的开元钱,存在刻花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有可靠年代出土的实物发现甚少),且其主体纹饰通常是一朵与宗教存在某些关联的变形或抽像的图案“莲花”。其次在雕刻上,从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实物来看,均采用“平地(细线)阴刻”的手法:(这种镌刻工艺,在我国唐代的(金)银器加工中已有出现,俗称“抢刀工艺”,其通常依靠工匠娴熟的技巧,以手掌用力推动刀具任意运动(刻花);此与力求纹饰现眼而采用外力敲击推动刀具运行的“錾刻工艺”有别)。

本文刻花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以往(钱学刊物上)已若干报导的唐代刻花钱相比,图1纹饰的风格似乎已“偏离”了我们原先已熟悉的“范畴”而更趋“随意性”(简化),与唐代中早期墓葬中“普遍”出现的带有浓郁佛教色彩的那一类力求对纹饰严谨的“鎏金”刻花钱的表现风格有别。

纵观此次伴出物与出土环境等现象,尚不排除这枚唐代刻花钱曾经或打算被用于当时的建筑物上梁或镇宅用的可能(此点似与当时建筑物上普遍盛行的“莲花纹”瓦当寓意相同)。

上一篇:西方学者的明代经济研究 下一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