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民林业合作社发展现况与创新

时间:2022-10-15 08:54:09

安徽农民林业合作社发展现况与创新

安徽省属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拥有集体林地418.6万hm2,占全省林业用地的92%。作为国家首批林改启动省份,从2006年林改试点至今,以勘界和确权发证为中心的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全面推进。面对林改中林业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发生的深刻变化,为解决改革后“单家独户”的经营格局和面积分散、林权单位变小、生产成本加大、防灾能力降低等问题,安徽省充分把握林改契机,因地制宜引导林农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走联合经营的路子,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1现状分析

1.1建设概况

林改以来,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呈现出组织多样化、产权多元化、专业多项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社621家(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达334家),其中黄山、宣城两市分别有313、150家,占全省总数的77.4%;涉及林地面积102000hm2;出资总额累计达5.55亿(不含折股作价部分);涉及成员总数8.82万人(其中农民人数8.61万人),带动农户达50万户;涉及经营范围涵盖了大部分林产项目,走出了一条以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农民联合闯市场的良好态势。

1.2主要特点

1.2.1经营范围多样化

主要围绕森林经营、森林旅游、林产品经销、苗木花卉、林下种植、林业科技推广等主导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合作社与林业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局面。从产业布局看,林产品经销类、森林经营培育类、苗木花卉类和木竹类占多数,约为70%。

1.2.2合作主体多元化

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农民为主,但发起人和出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有:①林业大户(能人)牵头型。该类型人脉关系好,信誉度高。利用大户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联合同类林产品经营的农户组建合作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如徽州区香榧产业协会。②村两委(村干部)牵头型。该类型组织力量强,合作力度大。如广德县笄山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③农民自愿联合型。该模式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又延伸了增收链条。如广德县润华林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④林业龙头企业领办型。该类型经济实力强,市场经验丰富,运作模式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能较好解决农民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如祁门县食用菌协会。

1.2.3主导产品品牌化

为建立信誉体系,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安徽省鼓励并引导合作社创建品牌,支持开展林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注重品牌开发的良好氛围。如泾县60%以上的林业合作社实现了品牌化经营,其中示范社的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宁国市、黟县、广德、太湖、祁门等县也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品牌创建。

1.2.4考核制度规范化

在依法推进林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许多地方还规范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如东至县为发挥乡镇林业站在合作社创办中的服务指导作用,安排专项经费开展该项工作,并把工作实绩作为林业站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宁国市、黄山区、休宁县、石台县等也相继出台了考核办法。

2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林业规模发展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集约化服务,把分散生产的林农组织起来整体参与市场竞争,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在林改和市场经济中较好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间的矛盾。同时,合作社立足本地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并实行统一的品种和技术、统一生产和销售等服务,促进了特色林业规模发展。2.2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合作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森林培育、林木采伐、产品销售等开展服务,既提升市场竞争力,又促进农民增收。如黄山区入社农户人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户高12%。

2.3巩固了林改成果,有效解决森林资源管理难问题

一些地方成功地以合作经营方式创新集体林权到户模式。如黄山区通过民主决策,把集体经济组织留存的林地量化成股份给村民,并按“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既使集体林权公平到户,又避免了林地碎化的弊端,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采取“分权不分山”的形式,把所属林场改制成林业合作社,将166.7hm2山场的林权量化给13个村民组村民,由理事会统一经营,利润分别按1/3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扩大再生产和社员分红。

2.4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经营管理水平

一些在林改中成立的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技术培训,以提高社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歙县岔口镇原英富村借林改之机,组织发起360余户林农成立林业合作社,在种苗培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既有效解决了该村由于“一山多户、一户多山”及林农外出打工造成的护林难题,又提高了社员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存在问题

3.1规模偏小,示范带动力弱

安徽省现有的林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通常是在几个自然村甚至更小的户数范围内组织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小,成员获利少,示范带动力弱。

3.2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

一是新成立的合作社初期投入大,大多以实物形式入股,公共积累少;二是普遍缺乏资金积累,日常周转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入社股金;三是政府扶持有限。大多数合作社成立时间短,加之宣传不力,很难被金融部门普遍了解和接受,加上多数合作社实力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从而导致融资贷款难。

3.3人才缺乏,经营水平低

全省95%的林业合作社是由农民牵头成立的,农民成员比例达97.6%。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虽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作为管理者水平和经验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的现实条件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聘请的技术人员也仅限于一般的技术指导,能够掌握财务、营销、管理等实用技能的人才稀缺。

3.4组织松散,管理不规范

不少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成员结构,甚至尚未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制定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但多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一些地方存在“因时而立、因时而废”现象,只注重合作社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运行质量。部分合作社内部制度松散,运行不规范,不少合作社靠领办人个人的权威和能力来维持管理和经营;有的缺乏议事制度,议事决策不民主、不科学;部分由企业改建的合作社“企社不分”,民主管理意识差,难以正常运行;还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等。

3.5措施乏力,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由于多种原因,现实中林业合作社难以真正享受财政、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支撑、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措施促进合作社发展[1],中央1号文件及各级政府也对政策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但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尤其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执行乏力。

4对策与建议

4.1扩大宣传,加强培训

4.1.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办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广大林农建社热情,增强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

4.1.2开展各类培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快建立省、市、县(区)林业合作社培训体系和市、县(区)、乡(镇)指导服务体系,为强化保障,建议将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②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各类培训教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进修、参观考察等形式,分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林业合作社人才队伍。③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员思想素质,更好地促进林业合作社文明、健康发展。

4.2多管齐下,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问题

4.2.1加强自身经济实力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根本途径

一是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鼓励成员入资合作;三是建立适合本社的融资途径等。

4.2.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通过建立地方法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是扩大财政扶持规模;三是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四是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开展相关服务;五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落实相关扶持政策[2]。

4.2.3改善金融服务,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一是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林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二是把对合作社法人授信与社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林业贷款绿色通道;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及参保范围和规模。

4.3健全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4.3.1加强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民主议事、质监制度和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机制,依法推进合作社发展。

4.3.2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项目帮扶力度;二要完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做好产、供、销及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探索合理的销售结算分配体系[3]。4.4典型引路,示范带动4.4.1培育示范社结合当前国家林业局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活动,按计划逐年培育一定数量的县、市、省级示范社并统一授牌。支持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核心职能或主打品牌的上规模上水平的示范社,树立典型。

4.4.2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合作社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和维护,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4.5配套跟进,切实优化发展环境

4.5.1优化服务环境

例如开辟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咨询、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

4.5.2优化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加快合作社发展的配套政策并确保落实。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应加强分类指导,促其“边发展边规范”;对已规模化发展的合作社,要完善规章制度,“以规范促发展”。

4.5.3优化项目环境

一是林业重点项目,可以向有条件的合作社倾斜;二是将合作社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建设等一起纳入林业专项规划,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政策[4]。

4.5.4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专业网站等方式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开展专题报告、知识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构建技术交流平台。三是搭建交易平台。通过组织招商引资、林产品展销等活动,构建产品促销平台。

上一篇:住宅工程给排水设计的环保理念 下一篇:核心价值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