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需要帮助的家乡

时间:2022-10-15 08:52:15

为了需要帮助的家乡

哈佛大学第365个毕业典礼日上,来自中国湖南农村的生物系博士生何江,成了万众瞩目的毕业典礼演讲人。

这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登上该讲台的中国学生。消息传出,不少国人自豪感陡升。

其实何江的演讲内容更值得玩味,比如他谈到的一个细节。

何江小时候被毒蜘蛛咬伤,母亲用火疗的方法来处理,在伤口上包几层棉花,棉花上洒上白酒,然后点燃棉花。

何江说,灼烧之痛让他想叫,并感叹:“那个时候,我生活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们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甚至也没有电。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被蜘蛛咬的伤口。”

读书是为了什么?成为科学家又是为了什么?

何江说,他希望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那里的人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这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已经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代,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一些人仍然生活在前工业时代。比如每天上学需要攀爬藤梯的悬崖村孩子,比如重庆双龙镇被监护人卖作童养媳的三姐妹,再比如直到2015年12月23日才告别煤油灯,开始用上电的青海3.98万无电人口。

当然,这些都是极端案例,代表不了整个中国的现实状况。但是,当事人活得辛苦、艰难,甚至卑微,他们的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我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不少贫困人口仿佛被遗落在文明社会之外。

几年前,云南省彝良县发生地震,当地极其贫困。有个细节是,在该村的一个安置点,彝良县虎邱村的孩子们把开水倒进方便面,然后把未开封的调料包丢进里面泡,他们不知道调料包要撕_然后把调料倒进去。孩子们还说从来没吃过方便面,很香很香。当城市孩子将方便面斥为垃圾食品时,他们却将其当成美味。两个不同的场景,都是真实的中国。

二十多年前,一本《山坳上的中国》风靡一时。作者把当时中国的状态比喻为“已经艰难地翻上一个新的山坳”,“顶上有金碧芙蓉,四周佳木葱茏,却又到处浮沉起荡,危岩滑石,惊险万状”。

今天的中国,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坳,但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在醉心于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同时,不能忽略那些沉默的少数人,不能无视那些蹒跚于前工业时代的掉队者。

何江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随后赴哈佛大学硕博连读,接着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这是一个寒门出人才的中国故事,这样的故事越多,未来的中国就越让人有信心,因为他们就是反哺的力量。

上一篇:要什么样的传家宝 下一篇:被时光遗失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