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时间:2022-10-15 08:40:43

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摘要 以气象产量的减产率来界定灾年,分析了抚顺地区灾年平均减产率的地域分布,研究了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灾害强度以及不同灾害的频率分布规律。依据灾年平均减产率、气象灾害强度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做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在分区论述中提出了全区防灾减灾对策,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制作农业生产计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粮食生产;风险评估区划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69-02

为了加强对抚顺地区的农业气象进行监测,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特对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以期为当地农业气象的监测提供参考。

1 农业气象灾害年的确定方法

1.1 粮食产量资料的处理

粮食产量资料取自于市统计局的1971—2000年抚顺县、清原县、新宾县3个县的40年粮豆产量(kg/hm2)。实际产量(Yi)可以看作趋势产量(Yti)与气象产量(Ywi)之和,表达式如下:

Yi=Yti+Ywi(1)

式(1)中,i=1,2,…,n。采用多项式回归计算趋势产量。趋势产量是在各地平均土壤、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步提高,粮食产量长周期缓慢变化的结果。气象产量实际上是以气象因子的作用为主,由每年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的利弊所决定。图1给出了实际粮食产量和趋势产量的比较。

1.2 减产率

根据式(1),各地每年的减(增)产率按下式计算:

Pi(%)=Ywi/Yti=(Yi-Yti)/Yti×100 (2)

式(2)中,Pi负值表示气象条件不利,减产;正值表示气象条件有利,增产。本文主要研究减产率问题,因此减产率均不记负号。

1.3 灾年的确定

用各种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上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的幅度,即减产率的大小来界定灾年。本文以粮豆产量代表历年产量情况。规定减产率≤10%为轻灾年,减产率在11%~30%之间为灾年,在31%~50%之间为重灾年,51%~70%为严重灾年(表1)。从表1可以看出:减产率在10%以下的轻灾年最多,随着减产率增大,灾年、重灾年和严重灾年迅速减小;减产率的分布地区间差较大,减产率在10%以下的轻灾年,抚顺县发生最多;近40年(1971—2000年)非全区性严重灾年有5次,分别发生在1972年、1986年、1989年、1995年和1997年;全区性严重灾年有3次,分别发生在1972年、1989年和1995年。

2 气象灾害强度

在农业生产的整个时间过程中,各种气象灾害都会影响作物产量,但是在作物产量中,将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分离开来是很困难的。本文采取某种气象灾害成灾面积与该地区播种面积之比,即灾害强度指数来表述该种气象灾害的强度。这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作对比分析。其表达式如下:

Qij(%)=Aij/Bi×100 (3)

式(3)中,Qij为第i地区第j种气象灾害的强度(%),Aij为第i区第j种气象灾害的成灾面积,Bi为第i地区的播种面积。Qij值越大,则受灾程度越重。各地4种气象灾害强度排序如下:抚顺县:干旱(16.2%)>洪涝(2.9%)>风灾(2.8%)>冰雹(1.1%);清原县:干旱(15.1%)>洪涝(5.0%)>风灾(2.2%)>冰雹(2.6%);新宾县:干旱(13.3%)>冰雹(8.9%)>风灾(2.9%)>冰雹(1.9%)。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气象灾害强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全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3 农业气象灾害频率

表2给出了3个县(市)区灾年发生频率。从表2可以看出,抚顺地区减产率≤10%的轻灾年频率平均为20.67%;减产率在11%~30%的灾年频率为18.33%,减产率在31%~50%的灾年频率为3.33%,减产率在51%~70%时,发生频率为10%,即抚顺地区严重灾年大约10年发生1次。

4 全区气象灾害平均减产率及分布规律

为了简单明了地了解各县(市)区气象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别,计算了各地的平均减产率。方法是按着灾年的减产率求平均值。各地平均减产率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各县(市)区的平均减产率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严重灾年西部抚顺县减产率为78.6%,东部清原县为74.2%,东南部新宾县为68.8%,原因是全区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近年来干旱趋势又明显增加。

5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在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灾害频率和平均减产率的基础上,提出灾害风险指数(K)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将每个地区的40年减产率按一定的间距分组,计算每一组的灾年频数(d)和组中值(h),然后按下式计算K值。

K=■d/n×hm(4)

式(4)中,m为组数,n为年数。例如,抚顺县的灾年分布于≤10%、11%~30%、31%~50%、51%~70%减产率组中,灾年次数分布为26、13、0、11,对应的组中间值为5、20、40、60,n=38,按式(4)计算:

K=(26/38×5)+(13/38×20)+(0/38×40)+(11/38×60)

=3.42+6.84+0+17.37

=27.6%(5)

各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见表4。表中各地风险指数有明显的差异,西部风险指数最低为27.6%,而东部清原县和新宾县2个县农业风险指数接近,分别为32.9%和34.2%,且明显大于抚顺县,农业风险有西低东高的分布特点。

6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6.1 区划方法

将风险指数、平均减产率和灾害强度等资料分布叠置,并参考低温冷害等研究成果,分析出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分区结果见表5[1]。

综合评估结果,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总体特点是西部地区灾害风险小,但灾害减产率较高,东部地区灾害风险大,但灾害减产率较低于西部地区。

6.2 分区评述

6.2.1 Ⅰ区(温暖亚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13个乡镇或站点,有碾盘乡、上马乡、后安镇、前甸镇、拉古乡、高湾镇、市政府、塔峪镇、兰山乡、开发区、会元乡、章党、河南水厂。都分布于抚顺市西部,为半平原半丘陵地区,是抚顺市热量资源最好的地区。具有地势平坦、温暖,降水适宜,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程度略差于抚顺市东部地区,风较大于东部等气候特点。该区是农业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主要作物水稻,旱田作物有少量分布。林业资源较少,是农业优势区。该区年平均气温>6 ℃,≥10 ℃积温 >3 000 ℃,无霜期>140 d,生长季降水量

6.2.2 Ⅱ区( 温和亚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28个乡镇或站点,石文镇、哈达乡、海浪乡、后腰林场、下夹河乡、清原镇、峡河乡、南杂木镇、救兵乡、汤图乡、北三家乡、上夹河镇、榆树乡、红庙子乡、木奇镇、响水河子乡、新宾镇、永陵镇、苇子峪镇、旺清门镇、马圈子乡、南口前镇、平顶山镇、红透山镇、大孤家镇、大四平镇、红升乡、敖家堡乡,主要分布于抚顺市南部、东部,清原浑河流域的大沟深、新宾中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4~6 ℃,≥10 ℃积温为2 600~3 000 ℃,无霜期为125~140 d,生长季降水量北部为700~750 mm,南部为600~700 mm。该区光、热条件中等,降水较多,是农业中晚熟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主流域主要作物是水稻,中小流域水、旱作物参半。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也是大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该区域防灾的重点应该防洪排涝与抗旱并举。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修堤筑坝,并发挥水库蓄水、排水作用,合理调配水资源。

6.2.3 Ⅲ区(冷凉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12个乡镇或站点,北四平乡、土口子乡、夏家堡镇、草市镇、英额门镇、南山城镇、大苏河乡、枸乃甸乡、湾甸子镇,主要分布于清原东部和南部地区,也是地势较高的浑河源头地区。该区是农业早熟、中早熟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主流域也有一定数量的水稻,小流域以旱田作物早熟品种为主。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是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优势地区。非常适合食用菌、林蛙、山野菜、中草药等农村副业经济的发展。该区年平均气温

7 结语

据统计,气象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一般年份受灾农田为4 000万~4 600万hm2,成灾约2 000万hm2,减产粮食逾2 000万t,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为100亿元以上。抗御气象灾害是一项涉及面宽、时间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因此应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增强减灾工作主动性的有利保证。系统工程应从预报、监测、防灾、救灾、援建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建立,必将会使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5-9]。

8 参考文献

[1] 孔斌,徐连封.大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辽宁气象,2004(3):20-22.

[2] 霍治国,李世奎,王素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6):49-60.

[3] 李明志,臧俊岭,焦仁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69-270.

[4] 张星,张春桂,吴菊薪,等.福建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90-94.

[5] 曹杰,周兆基,崔海荣.徐州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C]//201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南宁: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2:50-56.

[6] 王阳,李国春.抚顺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生物灾害科学,2012(3):342-346.

[7] 赵先丽,张玉书,纪瑞鹏,等.辽宁省粮食生产中旱灾发生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254-259.

[8] 张延治,于洪运.辽宁气象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9] 李世奎.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上一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