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5 08:35:19

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能力

(河北省博野教研室 河北 博野 0713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88-01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重要,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1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氛围

首先,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见。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 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其次,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再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2 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3 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第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心理品质之一。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4 创设参与机会,发展创造思维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新课程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简而言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的舞台,是师生心智共舞的群体工程。让学生充当“小主人”是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举,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民主的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寻思,各抒己见,从而形成师生间平等的情感交流,笔者根据初中生即好奇又好胜的心理特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点拨下,通过动脑、动手的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也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拥有一个教学大视野,要有超前意识,继往开来。还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的学习,努力探求,要全方面深刻领悟,逐步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深知: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知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上一篇:浅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下一篇:浅谈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