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思路探讨

时间:2022-10-15 07:59:03

基于产业集群的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思路探讨

[摘 要]区域经济国际化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泉州产业集群影响其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机制分析,指出产业集群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涉外竞争力三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论述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国际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8-02

1 泉州产业集群状况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泉州作为各种市场要素融合的经济区之一,日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截至2009年,泉州已形成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一批总产值超过32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70%以上,数量居全省第一名的产业集群规模。从模仿到创新,由粗放到集约,从企业数量稀少到区域品牌初步形成,泉州集群产品不仅提供给周边省市,而且大量出口,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的全国性及国际性供应链网络,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重要支流。这些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产销率极高。

2 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状况

通过区域分工协作和布局优化,泉州已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创新互动、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带动了泉州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状况可以从净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境外投资规模等多个方面体现。从2003年到2009年,泉州地区外贸对GDP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外商直接投资额增加,泉州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规模。立足于国际化角度,综合考虑经济国际化的贸易、资本等因素,从国际化偏好分析,泉州偏好“走出去”、“引进来”的“中间路线”,即利用侨乡优势,以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协作为基础,实现侨资侨汇与本土企业的嫁接和外资企业的开办,从而发展出口贸易或对外投资。

3 泉州产业集群对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从“三来一补”的小乡镇到著名的“专业镇”,泉州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相辅相成。泉州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维护优化升级、泉州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力量,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涉外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

3.1 企业竞争力机制

泉州产业集群有效结合小企业灵活性、大网络稳定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社会成本,获取外部经济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经济活动集中程度越高,劳动力市场就越大,集群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的搜寻成本就越小,效率也越高,劳资双方的风险也有所降低,企业竞争力提升。泉州集群企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截至2009年,全市累计有46项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累计39件为全国驰名商标,累计380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累计8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另外,多家公司已经实施或正准备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内引外联,寻求合作与加盟,发展成为融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3.2 产业竞争力机制

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机制,优化产品结构,建立区域品牌,提升经济国际化。集群企业能避免由于恶性价格竞争导致的损失,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产业的整体升级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同时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以鞋业产业集群为例。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鞋业产业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使得鞋业相关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为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泉州已基本形成晋江旅游鞋运动鞋、石狮皮鞋休闲鞋、惠安鞋底鞋材等多区域的鞋业格局。这个产业群规模大,内部产业链发育较为充分、配套完善,主产品在大区域(国内或国外)市场中有很强的竞争力,产品质量与工艺技术在同类产业集群中也处于领先水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促使出货值表现尤为突出,有力地发展泉州区域国际化及其国际竞争力。

3.3 涉外竞争力机制

泉州以产业链招商,扩大集群区域的资本总量,同时开展“引进来”、“走出去”为特征的国际化模式。产业集群较大的聚集作用和自我优化升级的功能降低了投资者创办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吸引着进一步的投资集中。2009年泉州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03项,投资总额19.56亿美元;全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106项,比2008年增长6.4%。同时,随着集群整体规模的不断发展,产品供应能力增强必然会冲破集群原本所在区域的市场局限,扩大到更广的范围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供应。至今,经审批在境外投资的泉州企业数量已超百家,另有超过300家的泉州民营企业自行在境外设立销售点,投资热点涉及纺织、服装、鞋类、食品、石材、工艺品等行业,涉及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包括设办事处、成立贸易公司、国外合资合营、境外建加工厂等。

4 基于产业集群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当前世界石化工业、制造业等行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泉州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面临着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泉州纺织鞋服等五大传统产业完善和密切的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已基本建立,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因而,如何进一步推动集群企业持续发展成为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关键。

4.1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要找准角色,加强规划,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协调机制。政府要根据泉州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产业格局分布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等构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投资领域,从发挥区域功能、加强集群协作出发,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扩大核心产业的辐射能力;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经济规章体系,完善涉外投资规章,建立一套能按国际惯例运行的、具有较强适应国际经贸活动的地方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引导集群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第三,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在信息、出口退税、人才招用等企业运营方面给予倾向,以实现公平、开放的产业市场环境及准确的角色定位,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其次,政府要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区域品牌。政府要加强与国有银行或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融资资助计划和企业融资渠道,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如建立定向产业链专项贷款、技术创新循环基金、独立的企业信贷担保基金等;引导并支持科研单位开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辅导、示范、培训、引进及推广等措施,带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科技与经济二者良好的互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成立产业集群领导机构,如陶瓷工业局、陈埭镇晋江鞋业工作办公室等,因“群”制宜,实施品牌战略,不断通过创新、质量、信用等多方面立“群”,主动塑造、提升并优化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

4.2 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要把握信息化、国际化趋势,正确定位,注重培植主导产品,进行产业结构维护、优化及升级。产业集群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征要求企业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进行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市场的外部开拓。企业应依据差异化战略从资金、原材料、技术等方面重点支持主导产品,进行结构调整,从而带动企业网络的建立和产业区整体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引导产业集群进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和全球营销体系。如晋江在“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等十多个部级区域品牌之后,可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体育城市目标发展,利用产品需求的市场信息和更为广阔的生产供应联系,以赢取更多的终端市场。

其次,企业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大范围集群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人才,提升产业链档次,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集群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共享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产业要素,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机制的形成。同时,在更大范围空间加强区域内与区域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如建立“3+1品牌运营战略模式”、“泉州品牌+温州制造”、“泉州品牌+广东加工”等模式。另一方面,采取适应性的变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引进高新技术、高级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的团结,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与高校或职业技校合作开展各方面专业化培训,在境外投资地聘请当地的设计师以便产品适销对路等。整个产业集群及其成员抗风险能力提高,有利于集群区域与外界持续的联系及获取知识能力的增强,从而提升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和集群的持续发展。

总之,政府在培育一批有规模经济和现代化管理基础的大企业时,也要同时关注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促进集群整体的协调发展。而集群企业要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通过“区域品牌”的扩张提升,积极探索跨越阻碍产业集群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实现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泉州市体改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做大做强泉州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Z].2004.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秉安,等.福建产业集群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25-29.

[作者简介]陈新镇(1986―),福建厦门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分析;王文杰(1984―),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金融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管理。

上一篇: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分析 下一篇:浅谈本溪区域金融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