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重在创新

时间:2022-10-15 07:44:57

教改重在创新

【摘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改的关键问题是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维开阔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创造性教学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列为全国教育工作的“重头戏”。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优质、高效的教育,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实质的教育,应该说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多弊端,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使一代人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用的童心;机械的记诵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断面对失败,损害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成人社会对新一代人缺乏应有的了解,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和替身,从而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学校和教师还在维护一种传统的“学高为师”的权威地位,按部就班地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新变化。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教改势在必行,那么怎么改呢?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造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创新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不再是强迫自己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阔思维,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么样创新呢?

1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前苏联M.H.马赫穆托夫指出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式:

1.1使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1.2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

1.3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

1.4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即让他们遇到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

1.5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

1.6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定则行为,由此引起问题情境;

1.7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

1.8组织科际联系,有时教学科目的材料在训练技巧、复习已学知识等场合时无法保证造成问题情境,这时就应当利用其它科目中那些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或资料,以便创设问题情境。

总之,只要教师全面把握创造教学的目的,找准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就能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应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美国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资料,去解决问题,自己去研究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

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时,应注意遵循下列原则:

2.1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

2.2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2.3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在给学生提供这种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

3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布置作业等,也要注意超出某些狭小的范围,涵盖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4就教学内容而言,要协调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知识结构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教育、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协调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例如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将代数、几何、三角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克服零散杂乱的思维习惯,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给证题带来极大方便。

5要合理组织课程类型和形式。

在课程的类别上应有进一步的扩展。如核心课程——将不同的科目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领域,规定为每一个形式所必修;课程——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为不同的学生对象准备和供学生选修的课程;经验为本的课程——为学生直接与被研究的事物相接触以获取直接经验而准备的课程;个别化课程——为不同的学生达到共同标准所提供的各种可选择的课程;微型课程——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基础上重深度而不重广度的短期的选修课程;等等。另外,课程的内容也应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着眼于个体的差异,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涉猎。

创新对我国教育来说虽然不是一种新思想,但无疑是一个新课题,它对宏观的教育体制和微观的教育措施等都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内容还需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进使之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

[2]刘义兵《试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国教育学刊》

[3]毕淑芝等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4][美]索里JM.特尔福特CW.高觉敷 刘范 林传鼎等译《教育心理学》

[5]王圣平 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的说课《数学通讯》

[6]刘义兵《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征》《中国教育学刊》

[7]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

上一篇:冬日的童话 下一篇:营造语文课堂氛围的“小技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