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

时间:2022-10-15 07:41:14

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

摘要:2012年是异地高考的转折点,虽然各地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但异地高考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具体说就是要区分针对人群,并需要从源头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分配以及各地录取政策问题,更需要教育部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异地高考的教育公平价值。

关键词:异地高考;教育公平;推进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95-02

高考一直被视为中国相对公平的普通人才选拔制度,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35年后需要解决的“异地高考”问题,高考都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关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命题。如今中国社会及教育面对并急需解决的是全国劳动力流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如何实现社会及教育公平的焦点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异地高考。

2012年7月22日长期热议的“异地高考”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12个5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2012年12月各地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但备受关注的北京和上海异地高考门槛仍旧高设,其他出台政策的省份如山东将异地高考、同等录取政策实施延至2014年,还有一些省份如江西采取异地高考、原籍录取方式。

异地高考为什么不能放开政策全国范围统一实施呢?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异地高考难点在于“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教育部门也承认异地高考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够解决,但也肯定山东的方向就是未来的方向——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在高考录取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省内竞争、省内划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其实质是地区、集团、个人利益之争,并且反向影响不断加强利益之争。异地高考正是在高考录取不公平的前提下个人为了寻求相对公平、争取个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对策,而限制异地高考也是各地基于地区、集团利益之争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异地高考一般有两大限制:户籍和学籍档案限制。户籍限制即要求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拥有当地户籍,有的省份要求考生在当地常住两年或三年以上才能参加当地高考;学籍档案限制即考生本人要有当地学籍。有的省份甚至还要求要有会考成绩或者法定监护人属驻地部队现役军人或者省人事部门引进的优秀人才。目前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大多数为多条件限制的异地高考,而教育部门明确各地有权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并决定执行时间,可见异地高考牵涉的利益问题是广泛而深层的,需要有条件的执行,也需要长期的推进,甚至是需要中国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如户籍制度的改革)。

当前来看,如何在户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凸显教育公平价值的异地高考?有学者认为高考应该学习研究生招考形式,实行自主招生,跨越户籍限制,但由于高考涉及的地区和人数远高于精英教育的研究生考试,实施进程复杂,并且会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地的承受压力,目前也仅有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部分采用。还有的学者如翟月玲(2012)认为应该计算出高考招生人数与全国各地共有的高考人数之比。以省为单位,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并根据异地高考考生比例相应调整高考地和原籍的招生名额,但采取何地的录取分数线则应由教育部在区域、群体公平基础上进一步调研确定,同时应继续实施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政策,省际内取消分地区划线招生政策。但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实际客观存在的教育差异(高考人数和教育水平)使得政策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际的具体实施措施仍难确定,需要长期各方的协商、推进。

异地高考折射的问题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地区进行异地高考,而各地也要设置各种条件限制异地高考?一方面,异地高考其实很简单,即流动人口在常住非户籍地参加高考;另一方面,异地高考又很难,高考录取采用哪个地区的分数标准?占用哪个地区的名额?参加高考不难,难的是高考录取。个人凭借自身能力参与选拔,最终却会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而导致丧失教育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不公平,非个人所能左右,因此选择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读书,而去录取分数线低且录取名额相对较多(考生数量少)的地区考试的异地考生逐渐增多。如果各地的录取政策一致,教育资源分配相当,在何地高考、录取本身就不是问题。正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录取政策(分数标准和招生名额)不同,才导致异地高考热。北京、上海属于低分数线、高教育资源地区(这里所说的高教育资源地区一方面指当地的高等教育院校数量,一方面也指当地所拥有的录取名额),云南、贵州等属于低分数线、低教育资源地区,山东、江苏、广东等属于高分数线地区、中等教育资源地区。因此北京、上海是异地高考呼声最大的地区,而作为外来人口大省的广东就相对需求较低,山东更因为高考录取分数极高使得实行异地高考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处理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录取分数及名额标准,才是解决高考难题的七寸,否则放开统一的异地高考政策只会导致北京、上海等这类经济、教育发达且有录取特权城市的承受负担,而教育资源缺乏地区考生大量流失的换汤不换药的另一种教育不公。

异地高考一般牵涉的人一类是到流人地长期工作生活居住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这类流动人口没有当地户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长大并上学,由于政策规定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甚至是高中阶段就得回原籍而造成留守儿童。还有一类就是特权意义上的高考移民,即在优质教育资源地区接受教育,再回到原籍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地区或者临时将户籍迁至录取分数低地区参加高考及录取。而在各地政策不一的夹层中(限制优质教育资源被瓜分和防止低录取分数线被利用),会造成另一类群体,即在流入地无户籍不能参加高考,同时在原籍没有学籍也不能参加高考的“失考少年”。因此,要突出异地高考的教育公平价值,必须区分异地高考所针对的人群,防止特权人士及群体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的高考移民等教育腐败现象,而真正应是为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服务、推进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上对流动人口父母的条件限制是应该的,但不应该是根据财富、职务等,而应该是在流入地的年限等条件限制。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应注重合理合法公共性,避免各地政策相矛盾造成的教育不公。

姜世健在《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异地高考”深层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其根源是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有限。高等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如何进行有效而公平的分配?异地高考是一个本地与外地争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较量。在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录取名额有限且录取分数线全国不一致的情况下,本地考生担心当地教育资源不足且被瓜分,丧失长期的本地优先录取优势,这本质是一种特权,是教育不公平表现。而外地考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哪有资格参加高考,普遍倾向于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并与本地考生享有同等录取待遇。但是目前看来,流动人口仍然面临不能在流入地高考或者能在流入地高考但不能享有同等录取待遇的困境,而回原籍参加高考主要问题是子女要和父母分离的不适应,原籍与流入地的教育水平、教材、考卷、录取分数线和名额的不同。无论是生活问题还是学习成绩、高考录取问题,不能进行真正异地高考的外地考生在高考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弱势。那么,实行异地高考是不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同志曾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不同个体全面、和谐、自由、独特的发展是教育公平区别其他社会公平的核心所在。教育需要外部社会环境、权利、机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个体获得相应资源而获得发展。“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与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公平从内涵来说有三个层次:确保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教育机会和条件相对公平,保证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而教育政策正是通过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教育公平的载体和保障。教育政策公平包括教育政策个体公平和教育政策社会公平。前者强调教育的效率,后者强调教育的平等。

当前的异地高考问题正是突出我国教育政策的取向问题——如何平衡教育的效率和公平。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需要政府依据公平正义原则来解决人们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由它来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首先要确立人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和均等教育机会的理念。教育政策首先应考虑社会公平,保证教育机会和条件相对公平,就异地高考来说,这是推进教育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无论本地还是外地考生都应该享有高考权,拥有同等录取机会,而不应该是当前某些地区录取机会大的不公现实。亚里士多德提出比例分配原则,即“给予平等者平等的分配,给予不平等者不平等的分配”。作为公民,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第二款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不管是哪个地区、职业的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高等教育权,实现统一比例分配录取名额,以及根据当地教育水平确定录取分数,倾斜弱势群体,做到先公平、后效率,实现社会公平,而个体教育公平则需要根据个人实际能力而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并决定享有什么教育资源或者享有的程度,这需要在外部社会政策公平前提下所能实现的个体效率最大化。异地高考教育政策作为政府意识形态与制度,需要先考虑到社会公正公平,分配社会利益,让所有考生都能平等参加高考;再增强地区、个体效率,增进社会利益,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当前高考政策倾向于增进社会利益的效率目的,忽略了分配社会利益的公正目的,而高考政策偏离社会公正目的,正是催生“异地高考”现象的政策根源。

要求实行异地高考是教育不公所带来的对策,而实行异地高考是调节教育公平的初始手段,异地高考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参加高考与高考录取双方面同等待遇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政策的倾斜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而真正要实现教育公平,仅实行异地高考是不够的,需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而这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目前我们只能重视并推进异地高考,在现有条件下推进教育公平,让强势群体继续发展,且不让弱势群体情况更加恶化,在平衡中促进教育、社会稳步发展。当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并均衡发展时,异地高考也就不成其为教育公平问题,而将成为最普遍的高考形式。

上一篇:特殊人群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