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联合电针在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5 06:51:36

甲钴胺联合电针在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电针在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行康复治疗,其中对照组11例,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甲钴胺治疗组20例,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弥可保,3次/d,每次500μg口服;电针治疗组11例,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辅以50 Hz电刺激;甲钴胺联合电针组:29例,予以甲钴胺联合电针治疗。30天后,比较四组患者瘫痪肢体康复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瘫痪肢体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及甲钴胺、电针单一治疗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甲钴胺、电针联合治疗,对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瘫痪康复 甲钴胺 电针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征 [1]。其中有一组特殊类型的患者:出血量较少,无手术指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期间,血肿量也未有增加,他们大多神志清晰,主要的临床后遗症状为肢体活动障碍。因此,这类病人,对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要求和期待也更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们选择了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或丘脑出血,伴有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一直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80名,分成四组,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58.5±14.6)岁。甲钴胺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5.5±15.2)岁。电针治疗组: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57.3±14.8)岁。甲钴胺联合电针组: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57.4±14.7)岁。结合患者意愿入组,但各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均有可比性。30d后,观察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

1.2 实验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者;发病0.5-8h入院,伴有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经头颅CT检查,出血位于基底节区或丘脑,量5-25ml。病程中,颅内血肿未有明显增大,无手术治疗指证,一直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排除标准:高血压伴有颅内动脉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有药物过敏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智力低下,有精神症状不能配合的治疗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原发病。

脱落标准:住院<15d,且中途放弃或转院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手术或死亡者。

剔除标准:依从性差,未按规定要求治疗者;临床观察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②静脉及口服药物调控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调控血糖,防治各种并发症。③瘫痪肢体功能锻炼:被动运动包括患肢各个关节的屈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等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循序渐进,各关节各方向的运动每次3―5遍,每日2-4次,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保持腕关节、踝关节的功能位,防止腕内收及足下垂。并鼓励患者早期自行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

1.32 甲钴胺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弥可保,3次/d,每次500μg口服。[弥可保采用卫材药业苏州公司产品,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

1.33 电针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发病1-3d,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以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辅以50 Hz电刺激(采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生产的G6805-2型多用治疗仪),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30分钟,每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4 甲钴胺联合电针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钴胺联合电针治疗。

1.35 研究指标及统计学方法:肢体运动功能 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2]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多组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甲钴胺治疗组、电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各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前多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各组治疗前后FMA评分的比较(Χ±S)

注: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 <0.01;治疗前各组间比较:P>0.01。

2.2 甲钴胺治疗组及电针治疗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治疗组肢体康复优于甲钴胺组;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甲钴胺治疗组及电针治疗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组肢体康复优于其他三组。 (见表2)。

表2:治疗后各组FMA评分的比较(Χ±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与甲钴胺治疗组比较:P<0.01;与电针治疗组比较:■P <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是脑出血后遗症的有效疗法。可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脑供血量,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上下行传导束残存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中枢外周传导功能[3],增强感受器接收的传人性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促进中枢内患肢运动传导通路的形成[4]。并从以下几方面修复受损脑细胞[5]:①提高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显著抑制自由基的产生;②减轻高血压性脑出血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细胞修复;③通过增加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基因表达,促进Hsp70蛋白表达,从而达到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目的。因此,采用针灸治疗有利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第4代产品,可以有效提高蛋氨酸合成酶活性,提高脂质卵磷脂的合成效率,后者构成髓鞘的主要结构,进而达到加速髓鞘生成的目的。甲钴胺还可促进轴索结构蛋白输送正常化,加速轴索的再生,有利于机体的神经功能恢复 [6]。

本文通过实验观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甲钴胺、电针及二者的联合治疗,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瘫痪肢体运动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及甲钴胺、电针单一治疗组,充分说明甲钴胺联合电针对非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猛.高血压脑出血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4l-42.

2. 缪鸿石,卓大宏,南登,等.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8-94.

3. 塔长峰,王海燕,孔杰,等.祛瘀生新针法配合Bobath技术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3,10(10):1154-1156.

4. Su Sheng yong,Deng Bai ying,Li Yang fan.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and Blood Viscosity Treated b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J].J Acupunct Tuina Sci,2010,8(6):360-363.

5. 毛万,蒲才友,李 翼,等. 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77-79.

6. 蒋雯巍,蒋雨平.甲钴胺代谢及其相关性疾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2):203-207.

上一篇: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应用的... 下一篇:原发性非小细胞性肺癌胸腔镜微创治疗效果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