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时间:2022-10-15 06:02:20

卫生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作者:吴柱东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卫生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国家卫生改革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江阴市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每一次腾飞的战略发展机遇,以群众健康所需,作为卫生发展之重,不断探索具有江阴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江阴卫生事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壮大,为推进幸福江阴进程、确保人人健康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发展的历程

回顾江阴市卫生改革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大跨越、大变革都是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群众的健康需求所取得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准确把握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国家补助经费使用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集中使用,分期分批给乡镇卫生院兴建医疗用房,增添大、中型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加快了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市、镇分级管理,以镇为主”的新体制,调动了乡镇办医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兴办农村合作医疗,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准确把握工业化中期群众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卫生创建工作的全民参与。这一时期,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管理水平、环境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有了质的提高。第三个阶段:新世纪以来的最近几年,准确把握幸福江阴建设、确保人人健康的新要求,实现了卫生事业的全面飞跃。这一时期,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江阴模式”的确立[1]、农村环境卫生的“两个全面”(即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垃圾集中投运)、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覆盖、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的实施、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公共卫生的项目化管理、家庭责任医生的推行、卫生资源的不断优化等,江阴卫生事业步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2成就

三十年前,江阴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还很低。1978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67.3岁;共有卫生机构184个,病床2052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1张;卫技人员1916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卫技人员7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8人;业务用房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且大多为平房;医疗设备大多比较简陋、落后;计划免疫开始推行,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70.78/10万;公共卫生服务和监督工作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卫生事业与江阴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目前已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等五大体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等两大机制;实现了二个100%,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建设幸福江阴、确保人人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15个,是1978年的2.26倍;有卫技人员5911人,是1978年的3.09倍;编制床位3286张,是1978年的1.6倍,实际开放床位4703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医生数分别为39张和26人,分别是1978年的1.86倍和3.25倍。卫生系统有下属事业单位42个,其中,直属单位15个,乡镇卫生院27个;有医疗机构31个,编制床位3196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92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门急诊407.24万人次,收治住院20.37万人次。在乡镇建立了12个卫生监督执法分支机构。设立个体诊所100个,专科门诊部10个、民营医院4个。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分所)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2卫生服务技术日新月异

到2007年,全市共建成市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10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2个,2个专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成为东南大学、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被评为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和“全省基本现代化医院”,市中医院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在全省同级同类医院居于领先地位。许多国际、国内先进的医疗新技术被我市大量成功引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不断发生质的飞跃。近年来,市级医院更新添置了64排和16排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直线加速器、DR、CR、电子内窥镜等大型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新增了彩色B超、纤维胃镜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高效、准确提供了有力保证。市疾控中心取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实验室的261项检测技术能力符合国际标准,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欧盟、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2.3卫生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到2007年,全市卫生系统业务用房面积达2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0倍多。市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市中医院新病房大楼、门诊楼,市远望医院新病房大楼相继建成投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完成了移地新建或原地改造。新建或改建后的基础设施设计理念先进、装饰新颖、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就医环境。2005年建成公共卫生大楼,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

2.4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

自2006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内涵建设的提升、功能的发挥、群众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2007年,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达663739人次,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制定出台了《江阴市社区责任医生管理办法(试行)》,全面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完善、规范社区医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的主动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全市636名社区责任医生通过社区保健合同签约、履约的形式,为315000户居民提供慢病管理、家庭建档、社区巡诊、电话咨询、健康教育、产后访视、康复指导、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上门对口服务,签约率、履约率达87.5%;建立60岁以上老人档案189751份、建档管理率达94.88%;建立持证残疾人档案12786份,建档管理率达89%(不含老城区);提供出诊服务9858人次,同时选择性开展惠民门诊服务,对贫困人群实行医疗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作。#p#分页标题#e#

2.5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按照“政府购买服务、钱跟事走”的原则,以项目经费的考核发放为抓手,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农村食品卫生和饮用水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的落实。目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36岁,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救治体系和机制,提升了应急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全国性重大疫情,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无偿献血等项公共卫生工作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2.6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政府组织推动、合管办专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江阴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很好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几年来,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中国保监会、江苏省政府等各级领导多次前来调研考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也十分关注,被誉为“江阴模式”,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发文向全省推广。到2008年,人均基金标准由最初的15元提高到280元,其中政府补助从人均补助5元提高到人均补助180元,年财政投入从500万元提高到1.36亿元,7年来财政累计投入3.8亿元;参合率由86.5%提高到100%,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覆盖;新农合基金从2100余万元增长到2.1亿元;补偿比例从14%提高到41%;次均补偿费用从538元提高到1807元。2006年以来,每2年为参合群众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为336540户家庭建立完善了家庭健康档案。

2.7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90年代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江阴市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卫生基础设施全面到位、城市秩序日趋规范、管理机制健全有效、城市面貌长治久洁。1990、1992年连续二次荣登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榜首,1994年建成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并在历次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中成绩名列前茅。在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到广大的农村,2004年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两个全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加大卫生镇村创建和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市累计建成国家卫生镇5个,省卫生村171个,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3%。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和谐、健康、清洁”新形象,让广大群众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提高健康素养和卫生防病能力。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区)、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市等称号。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3经验

江阴卫生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卫生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

3.1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发展理念从小卫生向大卫生的转变、从办卫生向管办并重的转变、从重医疗向重公共卫生的转变、从重城市向重农村的转变、从等病人到医院求医的被动服务模式到上门入户开展社区卫生主动服务模式的转变,每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均推动着卫生改革与发展重大措施的推进,从而把健康更好地送进千家万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卫生特点、江阴特色的卫生现代化发展道路。

3.2坚持审时度势、改革创新

思想解放了,关键还要看能否紧紧抓住每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敢于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卫生事业的大跨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国家补助经费集中使用,到80年代中期推行的乡镇卫生院分级管理新体制,80年代末期开始的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2001年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两个全面”,2005年开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2006年开始的2年一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2007年推行的公共卫生项目化管理,再到今年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的全面落实,每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均将卫生事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3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

卫生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2],只有将群众健康所需作为卫生发展之重,找准卫生改革发展的切入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卫生改革发展的重点就是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在工业化进程的初、中期,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群众创造卫生、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当今建设幸福江阴的关键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是要与我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面释放的健康需求。当前,摆在江阴卫生工作者面前的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将始终按照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3],推动江阴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幸福江阴建设、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发展路径探索 下一篇:科技道德教育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