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教育发展思路

时间:2022-09-29 03:19:20

科技道德教育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彭未名 单位:武汉化工学院

科技时轫于15世纪的欧洲,它以其全新的要素———科学技术开辟了真正统一的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一直在历史上起着巨大的革命作用,堪称“历史进步的火车头”。它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人的潜能的极大的发掘和发展。但是,科技时代本身亦包含着严重的危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它既可以用于人类幸福的追求和创造,给人类以福祉,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既可以正面、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也可以负面、消极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要重建人的价值信念体系,把人从受压制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应对无所不在的工具或科技理性进行批判。对此,教育责无旁贷。“科学与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与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最后,科学和技术还必须帮助人类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作出的决定和行为。能促进科学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人们在沉痛的反思后重新把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形成人的自主力量,以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使之不致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解、侵独人的性灵,使得一切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按照人性的尺度、真善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道德教育的社会目标,就在于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具有道德主体性的公民,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必须和最终归宿。

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以其重大成果和道德意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正面影响有:

(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以及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勇于创新、合理怀疑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树立学生珍惜时间、讲究效率、勇于探索的品性。

(二)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随着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学生原有的那种单一接受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将被对道德信息的选择、判断、补充、整合的自学习和互学习方式所取代。

(三)它有力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科技时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体验性、教化性、美学性、科学性、灵感性、心理性和评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出现,将导致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受控制向自我控制与调节、自我培养和提高的方向转变。其负面效应主要有:(一)高科技给传统文化以侵蚀,使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致出现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危机。(二)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高科技产品,易使学生沉溺于“工商文化”的物质追逐与享受之中,其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及其产品吞噬了,导致精神价值的缺失、精神目的的实用化和精神领域的“殖民地化”。(三)科技进步在促进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使学生在强化本民族意识的同时,易产生盲目的“西方崇拜”或激起对他族文明的仇视。

(四)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性异化5即非人性6和人的个性丧失。这也使学生趋于平面化、机械化、大众化、媚俗化,“个别的人已消失于类型之中”,“个人不成其为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变成机械的操作,每个人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去完成一个个机构的任务———生存方式技术化。于是,人变得越来越片面———个人生存片面化,越来越缺乏灵性———人性沉沦,成为无个性创造过程中的一个个部件———创造力衰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人的文化危机,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必须对人与社会进行变革,培育现代科技道德文明和人文精神。就学校科技道德教育来讲,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坚持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融合,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的人才。未来寄托于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和发扬。学校科技道德教育应积极探寻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科技精神之间的聚焦点和契合点,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远播,使之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这样,既不丢失民族优秀思想道德文化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科技精神,可重新确立适应科技时代的价值体系,以对学生的新的道德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坚持科技人道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观。科技人道原则的宗旨是坚持科技发展为人类幸福生活服务。科技观是关于科技的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确的科技观是科技人道原则在人的素质上的具体体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技观,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贯彻科技人道原则。我们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技的作用,认识树立科技道德的必要性,培养真正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三、坚持科技生态原则,培养学生的整体科学观、生态技术观。科技生态原则是指科技应成为保护环境的工具而不是破坏环境的武器,必须维护生态平衡,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树立整体科学观和生态技术观。整体科学观和生态技术观坚持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真理和美德的统一,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坚持科技活动的国际合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科技活动的国际合作原则是由科技活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科技活动的对象、成果等具有普适性。在当代,科学知识所达到的空前水平的特性决定的,科技活动的对象、成果等具有普适性。在当代,科学知识所达到的空前水平和规模,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巨大突破,人类对于微观和客观世界的探索,都不是单个国家而是多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应对学生进行国际合作精神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防止将科技活动引入相互残杀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把国际合作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p#分页标题#e#

那么,如何进行科技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给予科学技术以道德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要建构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运作机制,教育学生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重视心灵的塑造、道德的培植和情操的修养。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在人文精神的辅佐和道德精神的参与下,走向崇高和辉煌。

二、加强科技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的,也应是通识的,使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其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使其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让科技文明成为自我发展的契机,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三、加强科技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中融入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未来理想,将科技和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视作价值关怀的终极目标。教育学生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要求他们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在掌握基本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深层理解,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的、全球的等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培养了解社会,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

四、加强科技教育与科技史教育的结合,突出科技的价值理性。科技教育应突出科技理性意识的树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的确立、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的运用。这应贯穿于各门科学的学习之中,且应与科技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历史,其教育具多方面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道德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术民主作风和尊重学术前辈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发现客观真理、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科技道德心理和科技创新素质。

五、加强科技教育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技实践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科技教育相辅相成,其主体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因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广泛参与各种因地制宜、因需(经济、社会、学生)而设的实践活动,而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品质的生成,有利于学生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实际、树立“知识报国、振兴中华”的理想和信念。

当然,以上教育必须纳入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之中,把人道、伦理、文化、科技和社会融为一体,作为科技学科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道德教育的情境与氛围,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我制约、自我判断与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其道德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尤其是应在此过程中,改变那种对工具理性的认同及其行为的自我理解,以个人的超越促进整体性的社会超越,改变为科技理性所笼罩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上一篇:卫生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下一篇:改进卫Ⅺ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