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10-15 03:34:50

【摘要】国际投机资本成为操纵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 受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定及日本地震海啸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推升了垒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 受全球制造业复...

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0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了“前高后低”的复苏态势,投资、消费和工业产出明显增长,世界贸易温和扩张,全年实现了5%的超预期恢复性增长。但是,复苏的道路并不平坦,基础十分脆弱。正当人们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走出危机的阴影,2011年将持续复苏,成为从金融危机后恢复性增长转为常态增长的关键一年之时,世界经济又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最主要的风险是通货膨胀。

一、全球性通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新风险

今年以来,受财政紧缩、欧债危机、高油价、高通胀、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双速增长,’,新兴国家增长强劲,发达国家增长乏力;二是高通胀风险重新抬头,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过热和高通胀的风险,发达国家在复苏持续放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随着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通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最重要的经济挑战,也日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决策者高度关注的焦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将分别从去年的1.6%和6.2%提高到2.2%和6.9%。其中,新兴经济体更是面临着严峻而现实的通胀威胁。5月份,继中国公布的CPI达到5.5%之后,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其余金砖国家的CPI也分别达到6.5%、8.7%、9.6%和4.6%。越南的CPI更是高达20.8%,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通胀的压力已经从新兴经济体逐渐蔓延到发达国家。欧元区5月份通胀率升至3.2%,达到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位。

此轮全球通胀风险重新抬头,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世界范围货币宽松政策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

国际投机资本成为操纵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

受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定及日本地震海啸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推升了垒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

受全球制造业复苏,国际市场回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回升,也推高了原材料价格。

二、输入通胀: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新挑战

去年7月以来,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攀升,同比涨幅接连突破3%、4%和5%,今年7月则达到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客观分析,这次价格上涨的成因较为复杂,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又有成本推动的主要因素,同时输入性通胀的因素也明显加大。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之中,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是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此类因素已成为近年来导致国内价格波动的重要力量。初步分析,输入性通胀向我国传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商品流通的渠道。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一些重要能源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推动国内价格上涨日益明显,而“中国购买”也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达50%。中国原油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54%;进口铁矿石6.19亿吨,进口依存度60%;大豆进口5000万吨,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80%。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迅猛上涨直接提升了我国进口价格,推动国内成本上升。今年4月,北海布伦特与WTI原油收盘价分别攀升至123美元/桶和110美元/桶,创下2008年9月以来该合约的最高结算价。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锡、铅、铝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4%、72.3%、25.7%和13.9%。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小麦、大豆、豆油价格分别上涨了96.2%、61.2%、44%和48.6%。4月27日,国际现货黄金创下1530.37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价。据统计,3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仅增长2.9%,但进口额却增长37%,铁矿石进口量仅增长0.8%,进口额却增长了60%。进口量与进口额的差距,正是输入性通胀推动我国生产成本上涨的真实反映。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球油价、粮价,资源类产品等价格的上升对我国消费价格的影响在30%左右。

2,资本流动的渠道。此类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坚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滥发货币,造成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同时新兴经济体却在为应对通胀上调利率,特别是中国在汇改过程中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因此,大量的“热钱”涌入不可避免。据统计,2010年我国新增外汇占款3.27万亿,同比增加32.4%。据外汇局测算,去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而理论界的推算则在800亿美元以上。热钱的流入直接加大了中国的外汇占款,大量的货币被动投放,进一步增加了防止经济“过热”金额控制通胀的困难。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分充裕也导致了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出现炒作和泡沫现象。特别要警惕的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8年我国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宣告结束。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正式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炒高粮价的现象,危害我国粮食安全。以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已控制我国近60%的油脂市场,进一步增大了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难度。原油等其他大宗商品进口权一旦放开,类似的问题也一定会重演。

3,信息传播的渠道。在信息社会空前发展的今天,国际价格相关信息的密集传导,大大影响了国内通胀预期,增大了控制物价上涨工作的难度。

4,经济波动影响的渠道。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总要伴随着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我国新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近年来资源、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要素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升42%,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79.2%,农业用工成本累计上涨136%。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这些要素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必然受到国际因素的示范、传导和影响。此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进程本应是平缓、连续的变化过程。而中国近年来的这一进程屡次被国际因素打断。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都曾严重地阻碍了生产成本均衡地推动物价上涨的进程,而积压下来的新增生产成本迟早要通过高通胀的形式爆发出来。因此,这也可视为全球化带给中国经济的一个负面影响。

三、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管理通胀预期、控制物价水平的工作。今年6月,总理在访英时宣布,

中国政府调控通胀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必须指出,输入性通胀虽然是我国物价上涨重要推手,但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金融、能源、粮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积极应对,有所作为。

1,提高调控的针对性,重点兼顾经济增长与调控通胀的关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新兴经济体就开始选择加息来抑制通胀,随着国际能源价格高涨,欧洲也步入了加息的行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政府在采取价格补贴、下调关税和必要的市场干预等措施外,最有效治理通胀的调控手段主要还是货币政策。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随着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已趋中性偏紧。考虑到推动此轮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部输入性,这也意味着国内紧缩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专家认为,如单纯依靠紧缩政策降低总需求来抑制通胀,有可能影响经济稳定,甚至导致“滞胀”。目前我国M2已下降到16%以下,企业普遍出现融资困难,民间借贷的年利息高达20%。融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在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时,必须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特别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继续培育和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坚持改革创新,从体制机制上遏制输入性通胀的影响。新一轮国际竞争根本上还是体制上的竞争、制度上的竞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增长模式虽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三高一资”型的经济结构已难以为继。必须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改革,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原材料进口,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这是阻断国际通胀向国内传导的根本途径和治本之策。要通过体制创新,重点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经济,加大节能减排的政策优惠和引导。要通过外贸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过程,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议价、定价的能力和话语权。

3,加强资本管制,限制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在应对输入性通胀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回收流动性和限制热钱流入两方面的措施。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加强资本管制的同时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通过渐进合理升值,抵御进口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压力。

4,建立健全价格分析、监测和预警体系。要在整合现有价格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监测、分析、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监测分析国内市场价格,也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分析共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不仅要实时反映价格动态,还要分析预测中长期价格变动趋势,及时预警。要培育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方面的话语权,建立完善一些有权威的中国指数,尽量减少国际市场各类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要注重建立和规范价格信息的权威制度,定期向社会实时、准确、全面的价格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市场价格预期。

上一篇:制衡乡官权力的绍兴试验 下一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有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