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课堂在改变

时间:2022-10-15 02:44:00

小学习作课堂在改变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学习如何表述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定位太高,模式老化,使得“桎梏”状态下的学生惧怕表达和交流,更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很有必要。

为了落实课标理念,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我们的区域教研构建了“关注生活,立足教材和课堂,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习作教学正在悄悄地转型。

一、【为什么写】从“立意”的角度看:要我写我要写

1.不仅是为了考试

曾有一回,我问一个学生:“写作是为了什么的?”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为了考试得高分呗!”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是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的写作动机发生了偏移,他觉得写作文是为了考试,为了得到满意的分数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由此而生的习作内容枯燥乏味、东拼西凑的现象就不奇怪了。我们的习作话题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容易引发的学生兴趣。苏教版教材在例文中常常有人物的“长相”“身材”“年龄”“穿着”“爱好”等描写,这些内容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降低作文仿写的难度。

2.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

小学习作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直抒情感,了无隔阂……”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4: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课堂上,教师一抛出此话题,学生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最近流行于全国又传至校内的“手足口病”。一时间,学生或说该病的发起,或说发病班级情况,或说如何防治,或说自己的恐惧心情等。在这样的场面中,出现的何止一个“医学家”“演说家”“环保学家”,当然也有一些“文学家”。

二、【写什么】从“选材”的角度看:难为“炊”易动笔

1.你还在命题作文吗

命题作文有局限,我们可以将其改成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如今,教师们的流行语是:你还在命题作文吗?教师应努力做到只画出一个写作范围,把选材、立意的自由还给学生。学生有了较多的选择权利,各种鲜活的情景、感受也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在学生的笔下。

2.学生当起“摄像机”

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源头活水,让学生变身为“摄像机”。如游戏习作《贴鼻子》》《鼓传花》,比赛习作《捆腿跑比赛》《端球比赛》以及表演类习作《我给大家讲故事》《我演……》等,都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动,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出参观游览等,然后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三、【怎么写】从“叙写”的角度看:以文为标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人发展了,文当然就会提高;相反,作文能力仅仅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瞄准学生素质的提升。

1.亲近心理因素的发展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是与行为相伴相生的一些心理过程,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有意识地强化这些心理因素的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2.渗透实用主义的理念

“习作被动意识”一直占据着学生的意识空间,历来一提起与习作相关的话题便会引起学生的习作提防。怎样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写作的“场”,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呢?让学生写主持词、演讲稿、好书荐言、读书笔记,轮流写日记、书信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四、【写得怎样】从“评价”的角度看:批文养文

在习作课的评点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习作的喜悦,从而能更进一步。

1.真诚评点,让个性展现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那就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他们交流。记得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题目是《你怎么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无意绊倒了一位女同学,急忙伸手扶她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而她却瞪着眼睛,凶巴巴地说:“贱不过!”这三个字如同三枚钢针刺入“我”的心脏,顿时,“我”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地往下落。“我”冲着她的背影大声喊:“你怎么这样?”在这篇习作的旁边,教师是这样点评的:“看完这段生动的描写,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能感受到你被人误解了心中很委屈。别难过,我来帮助你……”评点学生习作时,我们只有真诚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愿意把他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才富有真情实感。

2.平等探讨,呵护个性发展

评价学生习作时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平等、统一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学生文章写得很好,只是书写不认真,我们可以这样点评:“文章构思十分精巧,小作者写作水平也很高,如果你能在抄写时认真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我想,这样一来,学生肯定易于接受,在下次习作时自然就认真了。没有了指责,学生也就更喜欢写作了,一篇篇好的文章必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责编刘宇帆)

上一篇:梦想照彻太阳升起之地 下一篇:运用“学导练”教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