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30 02:27:42

例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数学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动手操作呢?

一、运用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动手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几名学生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失落感,但并没有被这种失落感冲昏头脑而对学生发脾气。于是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白纸,让他们进行均等对折,然后沿着折痕把各个部分用数字进行标识。听到我的这个提议,学生立刻来了精神,原本睡觉的学生也兴奋起来,他们认真地进行动手操作,课堂马上充满了活力。学生经过一番动手操作之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4份,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8份,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12份……看到学生如此兴奋,我顺势说道:“刚才我看到两位同学都是把一张白纸对折平均分成4份,那么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现在请××和×××两位同学把你们的操作成果展现给大家看,并把两张白纸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两张白纸是不是一样大。”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两张白纸并不是一样大。我接着说:“虽然它们都是1/4,但是1/4所表示的大小却不一定相同。每一张白纸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我们就可以视其中的一份为几分之一。”……上述教学,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这正是动手操作的魅力所在。

二、运用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各种感官协同运作,还要运用思维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动手操作与我们的大脑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脑并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观察和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最终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出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之后,我追问:“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应该怎样数才最为准确和迅速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最终大家统一了意见:先数上面和下面,然后数前面和后面,最后数左面和右面,这样数既准确又迅速。在学生对相对面进行认知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长方体的两个相对面,并问他们有何发现。此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观察,有的用尺子进行测量。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最终验证出长方体两个相对面的大小和形状是相同的。在上述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并通过相关的语言将动手操作过程内化为数学思维,这也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大学的布鲁纳教授曾经说过:“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方式。”动手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时,我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对不同图形形成直观的感受。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细铁丝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手中的细铁丝围成圆形,再用尺子量一量,感知圆形的周长。对于刚开始接触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但是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并联系之前学过图形的周长计算和测量方法进行动手操作,最终发现可以用滚动法、绕绳法、拉伸法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同时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于他们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动手操作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杜华)

上一篇:让“疑趣”在智慧学习中相融相生 下一篇:有效生成使英语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