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

时间:2022-10-15 02:06:39

努力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

近日,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正式。报告指出,都市青少年诚信“逆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即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

青少年诚信“逆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与耳濡目染的社会教育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即“双重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统教育,教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通过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学生在社会中又接受其他“教育”,它可能传递给学生的是因利失信的好处,是弄虚作假的收益。比比皆是的社会失信行为,无疑会动摇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使其对课堂上所接受的内容产生怀疑,造成内心的矛盾和人格的分裂。其实,这种道德失范、行为失信的泛滥,也延伸到了学校层面。如为追求高升学率,有的学校不惜牺牲部分后进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帮助学生伪造教育记录等。这些做法必然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潜规则的侵害,也必然削减甚至颠覆学校之前所进行的正面教育。

要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具体而言,即从学校、社区、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共同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通过符合国情的国民信用档案及征信制度从外部约束失信行为。

首先,以学校教育为根本。学校是青少年诚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观。一方面,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促使师生在遵规守纪中养成诚信品质。然而,更重要的是“言必行,行必果”,对学校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依照制度严肃处理,让学生知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违犯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模仿。在家庭中加强诚信教育,是消除青少年诚信“逆发展”的重要补充。第一,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家访,与家长深入交流,关注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重点是家庭道德教育,给予家庭教育以必要的引导,消除或者改变一些家长片面甚至错误的教育观。第二,在学校所在的社区开展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现场与辖区内的学生家长互动,用真人真事真情引导家长加强家庭诚信教育。

再次,以社会教育为风向标。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个体都无可避免地受其熏陶。但若置身于一个人人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那失信行为便无可遁形。加强社会诚信教育,重在宣导,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力量,引领全社会的力量,加强诚信等道德文明建设,向社会发出讲诚信、讲道德的呼唤。立足本地,深入挖掘,积极研究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植入与本土文化之根密切结合,并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文化产品,使诚信等道德建设能够在地域文化层面上落地生根。

最后,建立国民信用档案及征信制度。任何道德体系的建立都无法仅仅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完成,而是同时应该依托他律的约束。对于社会诚信体系而言,这一他律机制则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以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档案及征信制度,让诚信成为任何个人乃至社会组织的又一“身份证”,在全社会形成道德约束的社会评价机制,让失信者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目前我国在金融等领域已开始试点建设征信体系,但这一信用记录并未普及社会各行各业。在道德失范、行为失信愈发严重的今天,建立国民信用档案及征信制度势在必行。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希望,其诚信“逆发展”趋势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共同配合,因才施教,对症下药,“内治”与“外治”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上一篇: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下一篇:打造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