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许经营中单方解除和对外责任承担制度

时间:2022-10-15 01:48:52

浅析特许经营中单方解除和对外责任承担制度

论文摘要 在特许经营活动中,对处于相对弱势的被特许人的法律保护尤为关键。而单方解除和对外责任承担即是侧重于保护被特许人的最重要的两项制度,完善这两项制度对于规范特许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 特许经营 单方解除 对外责任承担

一、单方解除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特许经营中,主要存在两项单方解除权:一是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享有的任意的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二是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被特许人的单方解除权。这两项单方解除权均是为保护被特许人的利益而设,有助于实现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实质上的平等。

(一)冷静期制度与我国法上的单方解除制度

论及UFOC之时,涉及到了一个“十天冷静期”制度,这是信息披露义务中的冷静期制度,目的在使被特许人能对特许人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审慎的判断和思考以预估风险,以决定是否缔结特许经营合同。而在特许经营单方解除权制度中,同样有一个冷静期制度。英国《公平交易法》对于“金字塔销售”规定了“十四天冷静期”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新成员商必须享有14天的冷却期,在这期间新成员商有权:(1)撤销合同的权利;(2)向发展商索还因入网已支付的款项;(3)索还货款并返还尚未售出但保持原状的产品;(4)撤销预订的服务项目,并索还已支付的款项。简而言之,新成员商在这十四天冷静期内实际上享有的是单方解除权。我国《条例》第12条参考了上述冷静期制度,它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专营合同订立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面终止合同。

该条规定赋予了被特许人在一定期限内毁约的权利,是一种任意解除权。所谓任意解除权,是指不需要对方有违约原因,请求解除合同的权利。任何解除合同,它不要求对方产生违约责任,完全根据一方的意志可以单独解除,有解除权一方一旦行使这种权利,权利的行使将终止合同执行。此外,被特许经营人享有在约定期间内终止合同的权利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不能在特许专营合同的谈判或者协商过程中同意放弃此项权利。

《条例》第12条的产生充分考虑到了特许经营活动中被特许人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其目的在于保护被特许人。另外,特许人强劲的宣传,也容易导致被特许人因一时冲动而决定缔结特许经营合同,因此,借鉴国外特许经营的立法经验,我国明确规定特许经营合同中必须约定一个“冷静期”,以缓冲被特许人的投资冲动。

被特许人的任意解除权和《合同法》第232条规定不定期租赁合同双方的任意解除,268条规定的承揽合同的任意解除权,308条中所规定的合同的托运人的任意解除权,和410条规定的缔约方的委托合同解除权都不相同。

因为这四种类型的合同方终止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但在特许经营活动,任何权利的行使终止业务需要双方当事人在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单独规定的时间,因此在特许经营的合同中解除权是有时间限制的。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倘若当事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没有约定单方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如上文所述,这并不意味着被特许人就丧失了单方解除权。其次,该如何确定解除权的期限呢?由于各个行业有不同的特点,被特许人需要考察的对象也不同,故而不宜给这个期限进行统一的规定,而可以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斟酌以确定之。

(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单方解除权

《条例》第23条第3款规定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如上文所述,被特许人取得单方解除权是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之一。而此项单方解除权的起算时间和行使期限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这可以准用《合同法》第95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这里的合理期限如何确定?假如特许人没有催告,解除权是不是就一直存在呢?对这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的规定:《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即特许人催告被特许人行使解除权的,被特许人行使解除权的合理期限是三个月。在特许人没有催告的情况下,确定解除权的发生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被特许人的单方解除权应当自被特许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之日起算。

二、对外责任承担

在特许经营活动中,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责任承担,以及如何保护第三者的利益是很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我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并未对特许经营中的责任承担问题加以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困难。

虽然在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者和被特许经营者商可以事先同意责任分担问题,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有一个共同的外部特征,所以如果出现经营失败或出现侵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授予特许者因为经验和占据经济优势,通常会做出对被特许经营者不利利益的协议。特许经营者责任分担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的特许经营业务的发展,所以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外,有必要建立一些相关责任分担原则,这为双方解决争议的提供参考基准和基本的准则。

(一)基本原则—自我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应该以自我责任作为特许经营对外责任分担的原则。原因在于:

1.符合民法有关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特许经营的本质是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特许经营和被特许人的合同为基础,所以还是应该用民法中的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即自我责任原则。虽然特许经营合同,使双方关系有变得亲密的味道,但这并没有改变的主体地位的独立性。

2.促进事业发展的特许经营。由于特许经营成本低,风险低,效率高的优点,因此,特许人经常会作为其品牌的扩张的商业模式。所谓低风险,是相对于普通股票,零售,控股模式而言的,如果你一旦采用上述三个商业模式,特许人会发生很多财产和附属公司关系,虽然不承担连带责任,但特许人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损失很大,特别是在大型的商业规模扩张,这种风险几乎为几何放大。

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特许经营活动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发生的无形资产是有偿转让,此外,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一般不会发生其他实物资产的关系。即使生意失败或破产的,特许人基本上只是遭受损失的无形财产,不危害其他有形财产,大大降低风险。现在特许专营面临蓬勃发展机遇期,应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许经营。

(二)特许人责任及其界限

虽然在特许经营对外责任之分担应以自己责任为原则,但是在特许经营这样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中,也不能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原因在于:

1.在特许经营中,虽然特许人和被特许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在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控制关系,被特许人的绝大部分业务应严格遵守特许人的规则和受特许人的统一领导,即严格控制关系,这是特许人承担责任的基础。

2.在特许经营中,特许加盟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证券公司,有限公司和个人合伙和独资企业,还有其他行使。不同的组织形式,因被特许人直接确定数额的财产责任,责任承担能力直接受到影响,这种责任与能力的局限,会对第三人造成影响。为了保护善意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特许人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3.被特许人是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条件下使用特许人的商标,商品名称,服务标记,标志和广告,因此,特许经营具有均匀的外部特征。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区分之间的关系,无法判断出是被特许人还是特许人,消费者往往认为被特许人就是特许人或者特许人就是被特许人。另外,由于大多数特许经营的品牌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赖程度就很强。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

4.特许人将一系列的无形财产权转让给被特许人,付出相应的费用,得到相应的资格证明,然后再进行后续的行为。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转让相应的无形财产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和质量瑕疵担保责任。虽然根据合同法原则,瑕疵责任是被特许人的责任,但在合同法,也有一个趋势是将瑕疵担保责任扩大到善意第三人。

如上所述,特许经营责任分担的原则应是自我责任为主,但没有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在实践生活中,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必须明确划定被特许人和特许人的界限,尽量做到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衡量特许人承担责任界限,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审查特许加盟业务失败或侵权责任发生的原因。如果上述发生的责任只是因为被特许人的管理失误或不严格要求按照特许人的质量标准,业务范围,业务规则,特许人可以免责;如果因为特许人人为控制被特许人而提供的市场计划,管理系统,折扣计划,业务范围等帮助缺陷而引起的相关责任,特许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考察特许经营加盟商的控制程度。如果被特许人是在被严格控制管理,特许人应当承担较重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被特许人会有具有更大的经营自,特许人的责任应相应减少。再次,我们应该区分特许人与被特许人自己的责任,过错程度,在双方责任有一个或一方无过错的情况下,有过错的一方应该承担较重的责任。

最后,被特许人应当审查资产水平,如果加盟商财大气粗,所以特许人的责任较轻,如果加盟商财力薄弱,特许人负担沉重的责任。应该指出,四个综合评价体系,不能单独的测量及应用。

三、结论

特许经营中的单方解除和对外承担责任制度是特许经营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制度,通过完善特许经营的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多的消除司法讼诉,但是在选择特许经营企业的时候要谨慎的评估企业的资信状况,选择加盟企业的时候要做到宁缺毋滥,不能盲目扩张,过度的膨胀,同时要避免泄漏商业秘密。

上一篇:对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OECD国家纳税评估选案系统评述--以我国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