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金融竞争性

时间:2022-10-15 01:14:21

浅析农村金融竞争性

2006年5月,我们对全国1946个县(市)、29140个乡镇、479817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取近10万个农民和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分析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与竞争充分性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机构人员分布变化情况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且在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5年末,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106.61万人,其中在县城区域的网点4.9万个,在乡镇的网点6.22万个,行政村网点9368个;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18.96个、1.58个网点,近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占到了银行业机构的86.45%,在行政村中占89.83%.

“十五”期间,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银行业网点和人员呈减少趋势,到2005年末网点和人员分别比“十五”初期减少了24.37%和14%.其中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大幅度压缩了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到2005年末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从银行业服务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2005年末,东部平均每万人有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而西部每万人只有9个银行业从、业人员为其服务。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24.0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金融机构偏少,分别有22.38%的农村企业和15;6%的农户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偏少”。

存贷款资金情况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787亿元,贷款余额24355亿元,存差8432亿元,存贷比74.8%,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低5.46个百分点。2005年未,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差高达30128亿元,存差比2000年增长了2.57倍,存贷比仅为56.3%,与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差距拉大到12.72个百分点。五年来,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99%,接近全国银行业机构17.74%的增长水平,但县及县以—卜银行机构贷款年均增长仪为9.72%,大大低于全国银行业机构15.66%的增长水平。

资金外流情况地域差别较大,中部资金流出最为严重。2005年末,东北、东部、西部存贷比分别为63.68%、57.37%、56.05%,而中部仅为51.8%,低于调查地区平均存贷比4.5个百分点。

人均业务量城乡和东西部差异巨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发展。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人均存款1300万元,而据调查测算,农村地区人均存款仅为650万元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地区人均存款921万元,西部农村区域人均存款527万元,受效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东部县均商业银行网点22.5个,而西部县均9.88个,另外西部不少县的贷款市场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缺乏有效竞争。

各项业务产品开展情况

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而对代收代付、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防农户的4%;农村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或技改等中长期贷款、支付结算、存款、现金管理、银行卡、担保,而对、咨询顾问和外汇业务等业务的需求不大。

存、贷、汇业务基本覆盖县乡两级,基层农村金融产品匮乏。调查显示,现有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但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农村借款人需求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农民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资金用途主要是生产贷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户借入资金主要渠道为贷款。农民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多种经营和买房建房,期限主要是半年到3年的中短期贷款,其中需要半年至1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47.09%,需要1年至3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35.93%.

农村企业资金缺口弥补渠道多样化,但仍然以贷款为主,赁款主要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农村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以及其他流动资金,期限集中于半年至3年区间,37.1%的企业需要半年至1年的贷款,45.61%的企业需要1年至3年的贷款。

被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的农户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受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分别只占21.59%和15.45%,而认为“过于繁长”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21.72%和26.29%,企业贷款难问题甚于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61.61%的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在县(市)以下增没网点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力、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重组、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

积极培育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允许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资金互助组织,服务对象严格限定在组织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组织除保留限量库存现金外,其余吸收的资金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托管,结算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

加强对邮政储蓄人员银行业务知识培训,放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贷记卡等业务的限制。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债券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

注重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宅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引导商业银行新增存款投放农村

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改变信贷策略,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制定相关办法,明确各类银行在县域内设立的机构网点,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着力满足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

改善农村需求最迫切的银行业机构信贷服务水平,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开办对农户的小额资金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在内的“六项机制”。遵循“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提高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率。

大力增加农村金融产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通过有效宣传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

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大金融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大力发展农村银行业机构电子化建设,提高电子网络的应用效率,加大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深度开发,推动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业务在农村开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货币统一 下一篇:妇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