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吟卧龙岗(二题)

时间:2022-10-15 12:07:41

古柏亭内觅知音

国内风景名胜之地多有苍天古柏,人文古迹尤甚。在全国各地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内,殿宇台前古柏林立,蔚然壮观。郁郁葱葱的绿冠与精美古建相映相辉,把整个庭院点缀得庄重大气。千百年来,诸葛武侯永与古柏同在。

古柏斗寒傲雪,坚毅挺拔,四季常青,岁寒而不凋,乃百木之L,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南阳卧龙岗内古柏参天,遍布祠堂之上,或挺拔峭立,或佝偻俯偃,老干虬枝撑起簇簇碧叶,为游人遮荫凉,为古迹添秀色,无论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它却依然苍翠满园,阅尽人间春色。不仅如此,南阳卧龙岗还有一座专门以“古柏”为名的亭子,位于诸葛草庐左侧,是卧龙岗十景之一。据史料记载,古柏亭处原有一棵柏树,粗围丈余,高接云天,龙态虬枝,相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就此建亭,借喻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古柏亭为清代建筑,据《卧龙岗志》收录清代冯伟《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南阳知府罗景重修武侯祠时:“俱先辈题咏,内有卧龙岗十景。”于是,复建古柏亭等诸景,可见古柏亭始建年代至少在三百年以上。又据清代乔梦雷《重修古柏亭并游廊记》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翼北王君雍斋以司鹾客宛,偶步龙岗,慨然有维新之志,捐资倡首。越月事竣,而亭复旧观。丹垩焕采。”亭前及亭内后壁分别立有南阳知府顾嘉蘅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所书《杜工部古柏行》碑,及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书《真儒仪像几番钦》碑,极大地丰富了古柏亭的文化内涵。

亭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它们或面对巍巍群山,或俯视浩浩江湖,或融于园林之中,或踞于市井之上;有的高大壮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华美辉煌,有的简易朴实,显示出民族的人文特征和风土人情。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南阳古柏亭青瓦挑角,单檐歇山顶结构,四角挑梁各系风铎,三面开窗,月台上护以栏杆。门楣额书“古柏亭”三字,其书法古拙苍劲,入木三分,为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南阳知县所书。亭之前廊柱悬挂楹联:“老松阅世卧云壑,高木于今似画图”,为末代皇帝溥仪老师、曾任吏部尚书陆润痒墨宝;后廊柱悬挂楹联:“古木千章老鹤,使君三顾起卧龙”,是1927年6月4日,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登卧龙岗凭吊诸葛武侯所书。两副楹联都是借古柏表达人们对诸葛亮的倾慕和颂扬。站在古柏亭前廊内,放眼望去,右边亭畔有游廊数十丈,蜿蜒与宁远楼相接,驻足廊下,听飒飒风声,看翠柏阴浓,黛色参天,不觉尘襟尽涤,顿生无限遐思。左边《出师表》廊坊,大拜殿,野云庵,诸葛草庐,小虹桥等龙岗胜景,犹如一幅魅力无限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亭台楼阁往往建在自然风光绝佳之处,或是建在南来北往交通要冲上,历代名贤登临览胜、题咏著文,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一篇篇佳作;有的亭台楼阁还附会着美丽的神话故事,令人遐想不已。中国的亭台是将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珠联璧合,使建筑美和文学美相映生辉,并且对自然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所言:“山林岩壑,一亭一水,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生情文,这些文字就是这个环境中最恰当的文字代表。”

古柏亭是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屈指可数的亭台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感内涵,不仅是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亭台,也是一座寄托着世人崇敬和思念的亭台,它和中国的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安徽的醉翁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一样,与中国历代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登亭远望,品味体察,独特构思,或吊古抒怀,歌颂武侯之德,或描写自然之美,吟唱性情之真,将写景、怀古、抒情熔于一炉,构成了南阳古柏亭的特有风韵。清代杨铸在《卧龙岗十景》之《古柏亭》诗作中曾如此赞美:“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大材自昔难为用,千古空余草木深。”全诗沉着蕴藉,气象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诗圣杜甫曾在《古柏行》中表达自己赞美之情:“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这首诗,字字写古柏,也字字写孔明,在杜甫心中,古柏就是孔明。

清代罗景的《古柏亭》曾云:“负质本坚贞,风霜留劲节。清荫落琴书,徙倚静相悦。”古柏历经岁月的洗礼,风刀霜剑的摧残,依然峭拔挺立,这与诸葛亮在布衣生活中苦苦支撑的凌云之志,确有相通之处。而这苍老虬劲嵯峨挺拔的古柏,似乎成了诸葛亮可以畅谈心绪的知音,在树下展卷读书,抚琴消忧,获得澄澈的心境和愉悦的身心。如今虽隔千年,书声朗朗不息,琴声绵延不绝,穿越历史长空,响彻龙岗至今。

花香高阁宁远楼

宁远楼是一个书香弥漫的地方,也是南阳卧龙岗的最高建筑。登上宁远楼,凭栏远眺,但见伏牛起伏,嶂峦重叠,隐约可见,清风徐来,白水长虹,紫山耸秀,四方胜景,一览无余。

宁远楼坐落在南阳卧龙岗阶阶抬高的中轴线末端,面阔五间,下有回廊,为歇山重檐二层木结构楼阁,上覆灰瓦,正脊宝顶为麒麟驮宝瓶,两端饰鱼龙脊吻,在周围青松古柏映衬之下,韵味十足,层次分明,雄伟壮观,也颇为神秘。“宁远”之名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一楼门额“万古云霄”匾额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源自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名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悬挂于二楼檐下的“宁远楼”匾额,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题写,字体潇洒,笔法苍劲,虽高悬于上,若隐若现,却熠熠生辉。

宁远楼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楼下门柱悬挂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该联为清代四川盐茶使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撰写,南阳卧龙岗之所以在宁远楼悬挂这副名联,是因它不仅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给诸葛亮以辩证、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而且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从“攻心”和“审势”的角度,对诸葛亮用兵和施政的经验做了高度概括,让人回顾和思索治国的道理,这与宁远楼所蕴含的“居高思远”思想内涵不谋而合,这也正是这副楹联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为此,曾对此联大加赞赏。赵藩这位终生崇拜并撰联赞颂诸葛亮千秋功业的少数民族文人,最终也受到了后世的崇敬。

宁远楼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书斋旧址,后人在此筑楼以示纪念。尽管人们把诸葛亮当年藏书的地方,修建得如此壮观雄伟,但人们可以想象出当年诸葛亮书房的大致模样,也许当时根本谈不上书斋,只是一间家藏万卷但却随风摇弋的茅草房。尽管如此,但青年时代依靠躬耕自给的诸葛亮却明白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道理。清代学者王永彬曾有言:“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如今,当人们站在宁远楼前,回忆往昔,思绪起伏,真的庆幸诸葛亮当初选择了南阳,是南都帝乡的无尽繁华,是楚风汉韵的缕缕余香,造就了南阳文化的厚重大气,瀚如烟海门类齐全的史学典籍,让诸葛亮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甘于寂寞,终成大器。

古人把储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子称之为高阁。这除了书籍防潮等本质需要之外,应该有着更深刻更含蓄的寓意。书籍很神圣,也很高贵,是可以捧在手中,虔诚举过头顶,用心对待的圣物。书籍可以让人放眼未砀哒霸吨酰让人生充满理想富有智慧。如今悬挂于宁远楼前近代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所撰楹联:“合游息藏修皆是学,通阴阳造化谓之文。”写得平和自然,深沉儒雅,当是诸葛亮十年潜心苦读的结果和回报。其大意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游历、游览、游学、休息、隐藏、修炼、修养等都是构成他学问的基础;他了解天气、天象、晴雨、昼夜变化,概括了宇宙的万象万物、细微玄妙,精神沟通天地,才能使他精通时事,文采飞扬。而后流传于世洋洋洒洒大气磅礴的《草庐对》,文采飞扬感人肺腑的前后《出师表》,诸葛亮无一不是智慧地站在滚滚历史的风云之上,以敏锐的思维,理性的分析,勾画出三国鼎立的群雄格局,展现出心怀天下韬略宗师的风采神韵。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曾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宁远楼门前曾有清代诗人文昭所撰楹联:“花香高阁近,书味小楼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为写景诗之佳作,但却揭示了书香久远可以洞察未来的深刻道理,花香是沁人心脾的经久味道,书味却是永存天地的旷世芳香。寥寥数语,虚实结合,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给世人描绘出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唯美画卷:一座高阁面前,鲜花盛开,随风摇弋;阁楼之上散发出的浓浓书香味道,让小楼显得格外幽深,令人向往。文昭此联悬挂于宁远楼可谓当之无愧!不是吗?你看宁远楼之上,宁谧安静,书香飘溢,楼前地势开阔,苍柏枝繁叶茂,地面鲜花簇拥,放眼望去,假山之后,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似美景美图赏心悦目。右为诸葛亮后花园,里面风景无限,曲径通幽,花香四溢,让人充满无限遐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诸葛亮是一位智者,“宁静致远”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可为生活心境和人生存世的至理格言。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儒家的修心养性,道家的炼心炼气,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练静为入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庄子也说过:“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一个人只有心静如水时,方可安之若素,沉默从容,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面对纷繁喧闹的天地,置身于卧龙岗宁远楼上,去找寻和品味宁静淡定的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上一篇:“西学东渐”背景下盛宣怀的教育救国 下一篇:民生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