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废 不预则立

时间:2022-10-14 10:40:05

细读《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一书,发现现代教育思想对“三还两主”十分重视,“三还”强调还空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还思维于学生。读后沉思,让我对“预习”有了一些思考。

“预习”——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广大教师所推崇。“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等等……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预习”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但是“预习”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宗旨的教学目标下,在还思维于学生的教育思想下,“预习”是否依然需要?我认为,在科学性的学科中,特别是化学的教学中,“预习”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应该适时的退出历史舞台。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目标外,增加了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过去重视的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减弱,现在以点带面,关注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贴近使全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从预测的方法,实验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最后得出结论,分析问题,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总的来讲,化学是一门探究性、实验性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的思考,一种仿照先人的“从无到有”的思考。而不是通过“预习”做到“知其然”然后再通过思考或听讲做到“知其所以然”。

以鲁科版必修Ⅰ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例,我认为,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并且能在实际的科研和生活中融会贯通的应用。具体的讲,学生要学会如何推测一种物质的性质,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该物质是否具有该性质,最后得出结论。以第一课时为例,我们来看一下预习与不预习的教学区别。重点是关于金属钠性质的推测。当课堂设计的问题引导至“钠作为一种活泼金属,请推测钠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时。

第一组:已预习的学生

该组的学生回答: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氧气)。

2、与水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硫酸铜)

第二组:未预习的学生

该组的学生回答: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氧气)。

2、与酸反应(盐酸)。

综上所述是我对“预习”在化学教学中的粗浅看法。付诸文字,不当之处希望指正。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牟平一中化学组)

上一篇:怎样当好小学一年级班主任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 激活文言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