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进校园,爱心互动育新人

时间:2022-10-14 10:28:22

慈善文化进校园,爱心互动育新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所以,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课题。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宝坻区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结合日常工作渗透、全面推广、深入实施。

一、宝地宝坻,文化名区

宝坻,文化昌盛,民风淳朴,代有贤才,如袁了凡、李光涵;曲艺丰富,有评剧、京东大鼓……文坛精英,戏曲大家,群星璀璨,遂成“文宝坻”之美名。

(一)领导重视,文化腾飞

曾任天津市委文明办主任的陈浙闽书记,为宝坻的文化腾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推动“文化强区”;他打造特色旅游村;他成立了“京东鼓苑”“袁黄研究会”“桑梓书院”,兴建村史馆,建设书画院……区域文化风生水起。

(二)德兴宝地,善行宝坻

1.桑梓情深为基石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创办桑梓慈善助学基金会,对双优和困难大学生等实施资助,10多年来,资助学生总数达1136人,这些得到资助的学生走向社会又成为救助者,新成立的《桑梓书院》将桑梓精神不断传承,全区上下慈善救助氛围浓厚,宝坻区结合活动需要,不断从《桑梓情》人物中挖掘慈善故事的原型,开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水准的故事和校本教材,将身边的榜样贯穿慈善活动的方方面面。

2.慈善启动打基础

2012年3月29日,由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联合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暨《慈善读本》捐赠仪式在宝坻举行。教师们充分挖掘读本精华,积极丰富读本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将其作为德育课、主题班会、沟通与交流、案例分析以及课外活动、课外读物的内容补充。孩子对读本如饥似渴,吸取养分,知善、行善,慈善意识和行为得到弘扬和传承。

二、创新招法,深入践行

(一)部门合力,广泛发动

宝坻区慈善协会、桑梓基金会、红十字会,多次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大会,主管德育工作领导做动员,分析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意义,部署安排。大家随后启动,迅速见到成效。于是召开了试点学校交流会、德育校长典型发言,真实的慈善故事分享。对全区学校、各部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读书渗透,文化育人

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慈善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指导“好书伴我成长”“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慈善故事进校园”征文、主题演讲比赛、漫画、书法、课本剧及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国学诵经典”活动。通过层层评选,推出区级优秀选手80名,市级优秀选手15名,参赛人数12817人,成为全市参与面最大,人数最多的区县,摘取全市两个最佳组织奖之一。区关工委还印发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手歌,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学习、诵读、表演、践行,慈善、文明、孝亲文化根植孩子心中,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三)层层把关,宣讲推动

宝坻区关工委老干部宣讲团,在所有高中校进行了“举道德旗 走法治路 圆学子梦”主题宣讲33场13389人次参加,我们区教育局也以“感恩教育”等为主题进行了宣讲活动。在宣讲中,尽量选取身边的孝亲案例、慈善爱心、感恩事件、救助英模,消防英雄等故事和人物。这些可触、可感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孩子们。宣讲活动层层落实,层层推进,共进行186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讲过程中,共征集故事230个,其中慈善故事50多个被宣讲和传唱。

(四)袁黄善举,代代传承

袁黄是思想家、政治家,是对宝坻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人物,因其在任期间的减赋、劝农等政绩善举备受后人推崇。尤其是他为传承家学而做的《了凡四训》一书,教人立命、积善、改过、谦德,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第一善书”。随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进,如何擦亮袁黄文化这张历史名片,让慈善文化扎根宝坻,已成为重要课题。

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袁黄精神,宝坻区组成袁黄文化研究小组,推出刘春香、闫建鑫、潘秀艳等老师的《袁黄》观摩研讨课程,上报国家德育精品课程评选;老师组织学生办袁黄的班会、板报,媒体宣传袁黄精神,深入实践,将积善、谦德等思想深化到行动中,《袁黄的立命之学》一课,教师家长局长300多人同时观摩互动,深深地被震动。

三、活动课程,取得成效

组织教师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宝坻的历史文化、古迹典故、风土人情、身边榜样中的慈善元素,精选编辑校本教材,用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师生。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挖掘京剧、京东大鼓、剪纸等非文化遗产中的慈善原形和要素;结合“国家宪法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等活动慰问烈士家属、资助老兵、参观村史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和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班团队会活动等时机,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师德建设年对学生全面帮扶工作,每位教师联系5~10名学生,对重点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2200名学生,思想、心理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各校积极行动,结合社会实践发动,师生搜集资料,寻找身边慈善人,讲述身边慈善事。截止到十月份我们共收到教师慈善故事42篇,学生慈善故事124篇,几篇发表在《慈善》杂志上。在“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演讲、征文比赛中,宝坻区教育局关工委荣获优秀组织奖,小学组摘取演讲比赛市级一等奖桂冠;我区涌现出很多慈善孝亲等典型,刘伟同学被评为天津市孝亲模范;王涛同学成为感动津门十大孝亲爱心学子;四中等学校师生定期向山区捐款捐物;仕磊大爱献身,为梁爸梁妈解忧尽孝等善举层出不穷;大爱无疆慈善义拍活动随时越入微信的头条,努力建起慈善道德关爱基金……

有德者有得,涓涓细流汇成大爱,慈善文化走进校园、深入孩子的内心,根植每个宝坻人的心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引导学生传承家乡慈善精神、做宝坻好儿女、做国家栋梁人才。

上一篇:静谧的荷兰小村 下一篇: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