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无效“拓展”迷了眼

时间:2022-10-14 10:23:28

乱花渐欲迷人眼

误区一:“蜻蜓点水”式拓展,游离学生学情

【案例1】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在临下课前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课后继续搜集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资料。

【分析】这样的拓展,似乎只是为了有“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而设立,可以想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在课后继续去搜集相关资料呢?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拓展屡见不鲜。其实这样的拓展,无异于“蜻蜓点水”,没有任何实效。

误区二:“天马行空”式拓展,脱离文本内容

【案例2】执教《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做了以下拓展: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陶行知的材料,学生说了很多,如个人生平、主要成就、关心学生的事迹介绍等;教师又出示了陶行知的好几句名言,让学生反复读、背,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

【分析】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拓展过于宽泛, 脱离了文本内容的教学,以至于课堂上无暇顾及文本,浪费了课堂上本应是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讨的宝贵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三:“画蛇添足”式拓展,偏离教学目标

【案例3】执教《春联》一课,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教师设计了以下拓展:学生听老师讲故事《长工巧对财主》,听后,出示故事中的三副对联,师生相互对,体会“词类相当”。布置学生课后思考、揣摩:你佩服谁?佩服他什么?这一拓展环节用了5分钟时间。

【分析】这样的拓展有点多余,无疑是画蛇添足。虽然学生在笑声中看似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但是这样的“问题拓展”是否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拨乱反正巧拓展

要想让语文课堂上的拓展真正发挥实效,必须依据学生学情、文本内容、教学目标,巧妙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拓展,才能真正利用有效拓展将语文教材教“厚”,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依据学生学情,及时拓展有效补白

教学《问银河》一课,学生对于“斜拉桥”比较陌生,此时及时出示“斜拉桥”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斜拉桥”的知识,学生对此不但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学到了全新的知识,有效补充了学生知识的“盲点”。再回到文本,因为及时地拓展,填补了学生知识的“盲点”,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二、 依据文本内容,顺势拓展加深理解

完全依靠教材本身的语言材料,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感悟不够深刻。这时候,围绕文本的内容适当拓展,既可以丰富文本的内容,增加教材的“厚”度,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章情感。《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要求学生体会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学完课文5~7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李时珍吃了哪些苦”,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阅读理解后,设计这样的拓展环节,出示句子:“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拓展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李时珍长年累月的奔波辛苦。此时,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李时珍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 依据教学目标,深度拓展,突破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仅借助教材的教学难以突破相关教学难点,这时候,可以巧妙利用拓展,进行相关知识的适当补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春联》一课教学目标之一:“初步了解有关春联的一些知识,懂得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何让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明白春联的基本特点?仅靠讲解教材中的几副春联,似乎也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一特点很好理解,但是对于“讲究对仗”这一特点,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真正体会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中几副春联让学生初步理解“讲究对仗”后,设计这样的拓展:出示填空“风抚千柳条,雨( )万朵花 (摸 润 沐 )”让学生品读,选择填空并简要说出理由;接着出示:“风绿千柳条,雨( )万朵花”,让学生自由思考填空并说出理由。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拓展都应立足文本,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进行拓展时,应遵循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教学目标的原则,巧妙地从文本出发,进行有机、适度的拓展,才能真正发挥拓展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副校长,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全国找亲戚 下一篇:引“媒”入诗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