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学生的作文套着镣铐

时间:2022-04-29 12:21:05

莫让学生的作文套着镣铐

【摘 要】教师应该本着鼓励学生自由体验、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原则,着重从作文是否具有童真、童心、童趣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做真事、动真情、说真话,引导学生用“童言”来写童真,表童情,培养健康的文风,培养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镣铐;套袭;修复;写童真;表童情;健康文风

有一则题为《采访》的小故事是这么写的: 一女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枚铜牌,有记者采访她:“你觉得你发挥出水平没有?”运动员满怀喜悦之情,连声说:“发挥了,不发挥水平怎能获得铜牌?”记者接着问:“获得铜牌你有什么感想?”运动员依旧兴奋地说:“非常高兴。”“除了高兴,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比如说,大家都预计你获得一枚金牌,对此你有没有感到遗憾?”记者又问。“没有遗憾!”运动员说。“真没有遗憾?难道你不想获得金牌?”记者追问。“不是告诉你了吗?我很高兴,你问什么非要我遗憾不可?”运动员不满地答道。记者赶紧说,“好,你高兴,你高兴“边说边悻悻地走了。

上述小短文可谓幽默之极。记者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在这位记者的心目中,想当然地以为运动员得铜牌就一定会不高兴,就一定会有所遗憾。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去启发,并有所指向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运动员,想套出符合自己意愿的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可惜有自己主见和思维的运动员并不配合,记者最后只能失望而去。这是一则典型的“用思想修复思想”的案例。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现象,请看:

大屏幕出示学生的作文片断:

《通往成功的路》

“没路可走了!”走在前面的几个女同学大声嚷嚷。怎么办?这时老师上来了,他环顾四周,果断地说:“就从这儿上!”“啊?这哪儿是路!”陡峭的山坡,野草丛生中,藤蔓上长着大大小小的锋利的刺儿,只是隐隐约约有被人践踏的痕迹。“这儿下去肯定不行,还不如退回去再找其他路!”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脚再也迈不开步,我环视四周,绝大多数同学也都停下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用手紧紧抓住树根、草皮,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攀,“哼,不知死活的东西。”我小声咕囔着。到了半山腰,又有一部分同学因体力不支下去了。

师:谁能说这个作文片断最大的毛病是什么?

生1: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相吻合,题目是:通往成功的路,而作者写的却是连路都没有走过去,根本算不上吻合,而是一条失败的路。

生2:既然是一条成功的路,就要写在路上如何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这样才能吸引人。

师:说得一点儿不错,我们写作这篇文章时,要把主旨定位在“成功”二字上,确定主题后再去谋篇,可以先写路上遇到困难,最后走向成功,这样才能生动有趣,也才能感动人,(师提问作文片断小作者)写这个片断时,你是怎样考虑的?

小作者:我没有过多考虑,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现在就怎么写的了。

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一点没有错,但也要紧扣题目去选材,面对陡峭的山坡,长着锋利刺儿的藤蔓,除了想退回去,你就没有其他的想法?

小作者:哪有什么想法,当时我都吓坏了,根本没有心思也不敢去多想。

师:你一点都没有想到要战胜困难?

小作者:没有。

师:这肯定是不行的。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哪有走向成功的动力。

小作者:噢,我明白了。

师:面对少数同学继续向上爬,到了半山腰又撤回来,你又是怎么想的?

小作者:“识时务者为俊杰。”那几个同学真是不识时务,忙了半天还是要下去,真是不值得。我认为敢于向困难挑战是一种成功,同样我觉得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成功。

师:你这种想法要不得,你应该写同学们是怎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最终手腕着手登上山顶,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才能得高分,另外我们还不能就路写路,文章最后最好还要升华一下,以表达某种精神、某种境界。

小作者:噢,我知道了。

在老师的指导和小作者的从新加工下,这一段变成了:“没路可走了!”……只有隐隐约约被人践踏的痕迹。面对着这险恶的环境,我刚想退回去,但一个念头猛地闪现在我的脑海:“这点困难算什么,比比刘胡兰,她连死都不怕,我们难道还怕一条路不成!”想到这儿,我不由得整了整衣襟,捋了捋头发,继续向上攀去,石头虽然在脚下晃动,沙土虽然打滑,但同学们一点儿都没有胆怯的意思,他们互相搀扶着,用腿跪在地上,用手抓住树根、草皮继续前进。文章最后增加了一段“这条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一定要攀登科学高峰,攻克四个现代化的难关。”

看着上述从新修改的文章,笔者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阵阵心痛。欣喜的是学生的“悟性”真高,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感人。心痛的是,透视其间,有几句是学生自己的话,又有几句充盈着童真、童趣、童情呢?处于童年期的儿童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却禁不住教师一如上文记者般的“循循善诱”最终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我们的老师,按照老师的意图和主旨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这样写成的文章只能是“强教师”意识支配下的虚伪精神产品,是套着镣铐跳着的舞蹈。

“儿童”本应是人生命发展历程中一个弥足珍贵的驿站,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遐想和灵性的天地,在这个世界和天地里,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憧憬和企盼,情感和心声。在此期间形成的“儿童作文”应当是儿童在“儿童期”内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属于儿童本体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及精神的全部创造成果,演绎的是世界的真实反映和表露。

然而,纵观当前的儿童作文,无论是教师作前的指导,还是作后的评点,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类似于记者采访运动员,教师点评《通向成功的路》的“修复”现象;为了突出某个中心,体现某种精神,要求学生不惜墨笔歌功颂德;为了迎合时代特征,彰显某种积极意义,要求学生花大脑筋鼓吹套袭……在这种“修复”的打磨下,学生的生命本真被扭曲,审美情趣被摧毁,所写文章内容及语言假、大、空,其成长经历也过早地烙上了“老于世故”的印痕。如此写成的文章,都不属于“儿童作文”,充其量只是成人作文的“微型报”而已。

行文至此,笔者以为儿童作文当应还其本来面目,教师应放手、放胆让学生自己去写作,而不该过多加以干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对生活的经历的感悟嫁给学生,让学生的作文套着镣铐。要倡导生命本原观,引导学生直抒胸臆。即使这些“胸臆”有时会有些偏颇,但真实的缺陷也比完全的伪圣好一百倍。在这里,教师所做的不应该是“修复”学生的思想,而应该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倡导成长纪实观,引导学生反映认知。儿童是要长大的,儿童的写作也应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切不可用成人的标准修复儿童的认知。要倡导语言朴实观,引导学生朴实说话。儿童作文的阅读对象大多是小学生,作文写得如何,自然是小学生说了算,因此,我们不能只用是否“成熟”作标准进行评价,我们应该本着鼓励自由体验、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原则,着重从作文是否具有童真、童心、童趣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做真事、动真情、说真话,引导学生用“童言”来写童真,表童情,培养健康的文风,培养健康的人格。

收稿日期:2013-03-18

上一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人间仙境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