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09:10:37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探讨初、高中教材在教材编排上的不同特点。对这些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应对的措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探索一些有益的经验,以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专题史 教学衔接 学习态度 教学效率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内容,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新教材的改革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前,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假如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却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但初高中教材的深度、广度不同,编排的体例、方法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不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如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不着痕迹地过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注重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

从新课标设计的教科书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采用“模块十专题”编排方式,这种以专题为主的形式,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况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阶段的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高中阶段的新课标不再要求学两门通史,相比之下,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比过去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因而,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比较高的门槛。这除了最初阶段造成困难外,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教科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欠缺和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可比性,对世界通史的基本了解就愈显重要;第三,课程改革前历史课程的两段式设计,由于初中世界历史基础相对完整,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相对集中,还是选修课,因此那时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未能清楚地显现。第四,现在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涉及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对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要求就变得更高。

二、学生对待历史课程的态度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而在我们省中考又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课经常被语、数、外这样的“主科”所挤占。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因此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欠缺,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是‘副科’”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预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假如教师不加正确引导,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历史教师不想看到的。

三、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是生活的镜子”。唐太宗就有这样的千年古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这个学科是最贴近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不仅包括了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还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挖掘教材的细微处,让学生从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与教育,从而熟悉:历史并不是死的过时的东西,它与生活、学习、以后的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有用的精神营养,让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在他们今后的成才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历史教学对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作用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这不是说你某一门功课学得好就是合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的人才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丧失在社会中的较强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就要求你有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真正使学生认识了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就会逐渐成为他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而较好地改变学生在初高中课程衔接过程中对待历史的轻视态度。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我认为,首先可以从历史教师的个人魅力入手,先让学生喜欢你,然后喜爱你的历史课。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最后才会喜欢你所教授的这门科目。因此,高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最后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历史的爱好,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伴以适当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学,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程改革,改革就是创新,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尝试开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的教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参.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海顿《f小调行板变奏曲》探析 下一篇:和新妈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