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破窗效应”

时间:2022-10-14 08:02:19

要警惕“破窗效应”

典型案例1:

晓婷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形象广告公司作设计员,她性格爽朗,为人随和。工作还不到半年,晓婷就遇到一个不好与人言说的苦恼。她的各路朋友包括一些同事总是找她借钱,一般她都不拒绝,也不是什么大数目。可是, 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 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怕人说她小气。真是让她左右为难。她就是奇怪,这些人为什么老向她借钱?

典型案例2:

大毫是通过父亲的一个朋友介绍到现在这个公司来工作的。父亲的这个朋友在公司担任行政总监,之前专门叮嘱大毫,做人做事要不怕吃亏,不怕吃苦,帮人也就是帮自己。大毫到了公司后,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做完了份内的,份外的也做,帮了同事不少忙,也确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现在连打开水倒垃圾都成了大毫的专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毫的心里越来越不爽。现在他觉得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他头上。最后,连别人要约会,要逛街,都能成为他替人留在办公室的理由。大毫很伤心,怎么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负他?

心理分析:

以上两案例中的晓婷和大毫,其实都有机会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可是他们都没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断地让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顶,自己无法收场。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这就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人际交往也一样。我们都等着别人将第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比如,公司里有一个人比较好说话,那么身边的人则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积极回应,肯定会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好人”。当周围的其他人遇到麻烦时,也会向他伸手,因为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不会拒绝自己,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要求。

在案例1中, 晓婷有借钱给别人的先例,不仅同一个人会不断向你提借钱的事,这个消息还会传遍你所在的圈子,当你的任何一个朋友急需用钱的时候,都会首先想起你。他们才不管你是否拮据,他们的诉求是能借到钱!

同样,案例2中,大家都知道大毫是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既然你能帮他,那也帮帮我吧,人家才不管你大毫有什么苦衷。

在社会学中,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想改已经后悔莫及了。

事后诸葛亮:

对晓婷和大毫的忠告: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无论对谁,都应慎开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户已经在不自知的时候打破了,当机立断及时修补无疑是明智之选。

当你已经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了一件事,那么,当第二件事到来的时候,不妨扭转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线。当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时,别人一定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你让别人知道,你这里不是畅通无阻,而是有钉子的,碰着了对谁都没好处。

你还可以把别人的要求打一个折扣回馈给他,那么,下回他自然会要求得少一些。因为开口之前,他起码会想一想,自己遭到拒绝的几率有多大。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然后在一个不能前进的地方停住,划一道线,彼此相安无事。

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妥协”,如果你没有警觉并加以矫正,只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从人的普遍心理来说,人们一般不会想到,情况已经足够坏了,所以,我要适可而止;这个人已经足够可怜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负他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人?因为之前老给一个人加稻草,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能忍,他一声不吭,人家就觉得还可以继续给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毙命,别人还很奇怪,没觉得有什么呀,他不一直这样吗?

所以,生活中要警惕“破窗效应”。

上一篇:中西医如何保健大脑 下一篇:人到中年要保“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