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的相关思考

时间:2022-10-14 07:53:57

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的相关思考

[摘要]互联网在全球架起了信息通达的高速公路,引发了新兴媒体——网络文化的出现。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衍生性、多元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认清网络文化的现状、特点,旨在引导我国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发挥网络文化的正效应。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道德 网络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82-02

当今的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这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时代到来的一个显著标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以其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席卷之势在全球刮起网络文化的旋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衍生性、多元性等特点,以网民为传播和接受对象,再通过网民包括网络机构传播给大众和社会,其以跨国界、跨区域、跨传统文明观念之特性冲击着人类文明。在网络文化大潮汹涌澎湃地袭向我国后,其传播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特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一、网络文化的特性及不良影响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存在形式,为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培植了又一朵绚烂之花。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与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载体的网络精神创造和流通。网络文化与互联网相互依存,通过网民流向社会,影响社会的诸方面。网络文化的特性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虚拟性、衍生性、多元性等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互联网是网络文化生存之母,只要通过互联网中的任何一个站点,都可阅读乃至上传或流通文化信息,任何一个站点都可向外扩充,快捷、高速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络文化信息,从而实现“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的状况。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彰显其“信息高速公路”、文化“地球村”的优势,将其包容的形形网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网民之中。

网络文化的渗透性。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何种性质的内容,只要在网上是可浏览到的,都会潜移默化地被网民所阅读和传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正因为这种效应的发挥,会诱导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变异原来已经定型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渗透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以放大了个体行为的影响、聚合个体行为能量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善的影响如此,恶的影响也会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再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来影响人们,这种影响虽然是在悄然中进行的,但其渗透力量不可小视的。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网民进入网络空间等同于进入一个虚拟社会,在这里,现实社会中的违法犯罪以及其他治安问题已经开始向网络虚拟社会蔓延,目前在现实社会的很多违法犯罪及其他治安问题都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找到,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问题就更加复杂和尖锐。

网络文化的衍生性。网络文化信息在网络成员的利用下,不断地快速传播着。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成员间会产生从众化心理,进而强化某种意见或倾向,甚至于将某种意见极端化,网络文化中的初始信息被裂变,也可能被扭曲,演变为与本来面目并不一致的观点或事物。网络文化的衍生物具有极端性特征,可以混淆视听,失去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讹传讹地制造虚假信息;网络成员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活动,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制约不利的情况下,其言行交织于社会现实中,会变得不易被约束,主观上的“恣意”会衍生行为上的极端或行为失控,出现一些与社会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问题。如一些网民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粗话连篇,肆意谩骂他人;有的传播黄色信息;有的搞坑蒙拐骗的销售活动;有的从满足个人意愿的角度出发制造和虚假信息,以“恶搞”来愚弄他人或图报复和泄私愤。网络文化的衍生性所导致的有害社会文明和稳定的问题数不胜数。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网络空间给予人的社会交际活动最大化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习惯,甚至于不分政治观点的网民都可游曳其中,致使网络文化的构建主体呈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网络成员只需点击鼠标,几乎可以获得所要知道的一切信息,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几乎都能够查阅得到,这样的特点显现出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化。多元化网络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内容,将引发越来越多的网民世界观、道德价值观的麻木和模糊,在文化认同、传统、意见、观点、习惯等方面人云亦云。那么,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的问题很需要重视,以确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被同化和异化,保持自己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对利用和发展好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性,也即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文化需求上的便捷和实惠,必将长存人类生活中。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其特性,抑制其对发展我国文化的负效应,求取其发展我国文化的正效应。

(一)在网络阵地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内容大量地输入网络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输入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开来。利用网络阵地,对我国的众多网民进行文化熏陶和文化教育,把我们可控制的网络阵地建成能够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媒体传播阵地。

(二)宏观导向与微观监管双管齐下的优化网络环境

要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通过正确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切实加强对输出、输入信息的管理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规范网络行为,惩治网络犯罪,使信息网络系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抵御腐朽没落文化的窗口。

(三)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双向加强保障网络文化安全

把保障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周密制定和认真贯彻维护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法规和有效防止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管理机制,制订通过信息网络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激励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

(四)打造基于网络社区的网络素养教育平台

建立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的网络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各级社区教育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系统;建立详细具体的网络社区教育服务菜单;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施教人员、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教育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晓薇.关于我国发展网络文化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2,01:56-57.

[2]朱继东.发展网络文化要警惕错误思潮误导[J].前线,2012,05:27-28.

[3]王耀东.论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网络文化的四个问题[J].大连干部学刊,2012,06:37-40.

[4]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营造优良网络文化环境[J].北京观察,2004,07:58-59.

[5]吴祚来.发展网络文化与国家文化战略[J].今日中国论坛,2007,07:72-75.

[6]石海强.发展网络文化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8-10.

[7]王爱云.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N].光明日报,2007-06-10006.

[8]郭莉萍.发展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J].文教资料,2010,08:212-213.

[9]魏金玲,谢绍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网络文化产业[A].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2008:6.

上一篇:教育理论的分类框架与发展反思 下一篇:高职院校针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