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4 07:24:58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尿微量蛋白检测在过敏性紫瘫患儿肾早期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5例过敏性紫瘫患儿作为研究组,分为HSP组(n=30)与HSPN组(n=55),均给予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24h尿蛋白等检查。以同期50例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相同的测定方法,并观察两组患儿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结果 HSP组、HSPN组患儿尿微量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h尿蛋白的总定量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蛋白异常检出率较24h尿蛋白总电量检测与尿常规检测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其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尿微量蛋白;过敏性紫癜;肾损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78-02

肾损伤是过敏性紫癜严重并发症,对过敏性紫癜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的肾脏损害现象,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患儿,给予尿微量蛋白检测诊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5例过敏性紫瘫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在3至12岁,平均年龄为4.8岁。依据患者尿常规检测情况,分为HSP组(n=30)与HSPN组(n=55)。以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在3至13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作比较(P>0.05)。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试剂与设备 ①检测试剂。包括微量白蛋白、尿蛋白、β2-微球蛋白及干化学试纸。微量白蛋白启用后放入检测仪器内,2周内必须用完,并将残留试剂进行彻底清理,以避免试剂污染现象的产生。当在缓冲液中将微量白蛋白与抗体有效融合,可形成一定量的抗原抗体型物体,而此时反应液呈现出明显的浊度。在反应液出现维持性抗体过剩现象时,物体量会不断增加,而浊度也不断提高,将其与临床标准品进行比较,可获取白蛋白量。尿蛋白检测主要将连苯三酚红与钼酸化合物进行有效的融合,呈红色物质。当其处于酸性环境下,能够与蛋白质进行有效结合,并形成蓝紫色物质[1]。β2-微球蛋白主要通过终点法对其抗体反应与抗原反应进行监测。②检测设备。全自动化免疫检测分析仪、尿常规检测仪。

1.2.2 检测方法 研究组:早晨利用干化学试纸进行尿常规检查,利用比浊法进行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检测,然后给予适量甲苯,以对24h尿液起到防腐作用,然后用容量为10ml尿液进行离心后,可测量出24h尿蛋白的总定量。对照组:尿常规与尿微量蛋白检测方法与研究组相一致,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1.5处理,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则由x2验证,组间对比由t验证,P

2 结 果

2.1 尿微量蛋白量对比分析 尿微量白蛋白量:HSPN组(519.5±358.7)mg/L;HSP组(55.6±28.1)mg/L;对照组(22.7±5.1)mg/L。β2-微球蛋白量:HSPN组(1.8±1.1)mg/L;HSP组(0.9±0.1)mg/L;对照组(0.2±0.05)mg/L。24h尿蛋白的总定量:HSPN组(926±267.3)mg/24h;HSP组(82.3±36.3)mg/24h;对照组(70.3±24.7)mg/24h。HSP组、HSPN组患儿尿微量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h尿蛋白的总定量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异常检出率对比分析 尿常规37.6%(32/85),24h尿蛋白的总定量36.4%(31/85);尿微量白蛋白88.2%(75/85);β2-微球蛋白91.7%(78/85);尿微量蛋白异常检出率较24h尿蛋白总电量检测与尿常规检测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阶段,是一种血管性炎症,而肾损伤是过敏性紫癜主要症状,对过敏性紫癜治疗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尿常规检查或者尿蛋白定量检测作为诊断过敏性紫癜肾损伤重要手

段,但是其检测灵敏度与准确度较低。随着医学检测技术发展,尿微量白蛋白在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早期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尿微量白蛋白主要包含尿微量白蛋白与β2-微球蛋白,其中尿微量白蛋白属于中度性分子蛋白,携带一定量负电荷,硫酸肝素基底膜在携带一定负电荷下,对其具有排斥性作用,导致其无法从肾小球处的过滤膜经过,无法从尿液中有效排出。若肾小球受到严重损害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可从过滤膜通过,能够将肾小球损害程度有效反映出来[2]。β2-微球蛋白虽然能够从肾小球血管经过,但是肾小管会将大约99%β2-微球蛋白吸收,因此其在肾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肾小球出现血管炎症时,其渗透性与脆性会有所增加,这时若β2-微球蛋白量不断增加,则表明肾小球血管对其吸收能力有所降低,肾小管与肾小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3]。本研究结果表明,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患儿尿微量白蛋白量与β2-微球蛋白量相对较高,而其异常检出率也高于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量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肾损伤确诊率。

总之,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其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恩龙,何晓琳,宫爱华,等.尿微量蛋白在早期诊断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7(06):87.

[2] 常勇,戈建军,钟天鹰,等.尿微量蛋白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1,5(11):76.

[3] 金海荣,马名方,叶洪舟,等.过敏性紫癜患儿检测尿微量蛋白的临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1,9(02):65.

上一篇: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雅趣 下一篇:从结构功能看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