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 把情境带入数学课堂

时间:2022-10-14 07:11:07

抓住契机 把情境带入数学课堂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者,在于引导、启发.”而引导、启发的媒介是情境.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各种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去质疑、探索求解.德国有位学者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把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而把情境带入数学课堂,就十分必要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把情境带入数学课堂的几种形式

1.1 动画演示把情境带入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动画,可以动态、直观地体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平台,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教学中,教师用flash制作双曲线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和渐近线与双曲线关系的动画,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觉到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1.2 做游戏或竞赛把情境带入课堂

通过做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学生做错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多次闯关游戏和错题查询得以改正和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疑问在游戏中都能自己解决,教师也轻松,不再“填鸭”、满堂灌了,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远离了抽象、枯燥,真正做到玩数学.

1.3 做实验把情境带入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交流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为主,师生、生生的交流很少.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眼高手低、师生交流不足、生生没有交流的情况,因为它是以学生参与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它可以给学生更大地进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得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例如,在《正、余弦定理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第二个实验:测量操场上给定两点A、B的距离.实验之前向学生提问题,例如:需要哪些仪器,需要测量几个条件,如何测量,用哪个定理求?有几种方法求?这种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容易对新的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提高了上课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1.4 创设生活情境把情境带入课堂

通过寻找与生活相关的案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源泉.例如,在《古典概型》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①购买体彩,每一期出现的中奖号码.②用扑克牌玩牛牛,出现牛牛等.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5 数学史话或趣味故事把情境带入课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枯燥、抽象的数学还原成学生喜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应用时,引入拿破仑的故事——“玫瑰花悬案”. 卢森堡王国要求法国政府在拿破仑的声誉和巨额的债款中,二者选取其一.这笔高额巨款,就是60法郎的本金,以5%的年利率,在187年的指数效应下的产物.这笔债款应该是多少呢?这个故事很好地引入了指数函数的应用.

1.6 请学生当老师或辩论把情境带入课堂

2 对教师创设情境的几点建议

2.1 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化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对枯燥、抽象的数学来说非常重要.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背景,做游戏,做实验,引入生活情境和数学史话及借助一些信息技术等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就非常必要.

2.2 创设的情境要有探究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情境融入到课堂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与发现.例如,在《几何概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一根绳子长3米,把绳子剪成两段,剪成的两段绳子长度大于1米的概率是多少?问题2:学生互相投掷地球,记下手掌心接触到地球的位置,则手掌心接触到海洋的可能性多大?问题3:找来两个大小差异大的正方体纸箱,把小的纸箱放在大的纸箱里面,往纸箱里投入一粒乒乓球,落到小正方体纸箱的可能性多大?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积极交流探究结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2.3 创设的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提供充足的时间

要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而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匹配”,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完美实施.例如,请学生讲题,就要求学生的数学素质相对较高,否则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其他学生又不好补充,不知道应该如何讨论,如何完善,这样效果就不好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来交流、演示,经过积极、充分的思考,学生才能互相提问和挑战各自的想法,否则学生还没有想明白,就揭示结果,创设情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4 创设情境要把握契机

2.5 创设情境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面带微笑,要以情感人,精神要饱满,态度要谦虚,要以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课后要多与学生交流,联络感情.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关爱和期望时,就会开心地学习、愿意学习.例如,在上课时若教师说:“‘谢谢你的建议’、‘同学们,老师在等待你们的热情’、‘有什么请说’等.”这样的言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很希望与他们交流的,是尊重他们的,从而为情境更有效地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清晰、全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教师要明白,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否则情境只是一个“花架子”,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璇.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3(1):35

上一篇:反思——消除“数学假性理解”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一道试题的答题失误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