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蒙山沂水间

时间:2022-10-14 06:48:48

在四百里沂蒙山深处,汶河的源头,一颗教育界的新星于近几年冉冉升起。它就是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朱家里庄中心小学。

依汶镇朱家里庄中心小学下辖4处村办联小,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38人,教职工102人。从2005年开始,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成绩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第一,并先后被授予“临沂市规范化学校”“临沂市小学教学示范学校”“临沂市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一个深山沟里的山村小学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一、志当存高远

朱家里庄中心小学地处大山深处,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1993年之前的朱家里庄中心小学一直是全县教育的老大难单位,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教育质量都处在全县倒数的位置上。1993年以后,虽然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学校发展一直很缓慢。2004年5月,年轻的徐正烈接任了朱家里庄中心小学校长的职务。和所有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一样,思维活跃、敢为人先的徐正烈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想,当年的沂蒙山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出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用独轮车推出了淮海大捷的辉煌,难道新的一代就不能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勤劳打一场山区教育的翻身仗,谱一曲沂蒙教育的新山歌?但贫穷、闭塞与落后毕竟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山区教育发展的路到底在何方?徐正烈陷入了彷徨之中,他独自思索,找人讨论,翻阅报刊,请教专家,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下,一个崭新的办学思路终于确定下来:办学理念一定要新,办学目标一定要远,一定要有高度。于是,一场崭新的山区教育改革在深山沟里破土萌生了。

1.先进的理念

徐正烈和他的领导班子成员深深知道,思想和理念是干好一项工作的灵魂,是一项工作成败的关键。于是,在进行新一轮朱家里庄中心小学教学改革之前,他们便潜下心来,仔细研究、推敲,确定了一套崭新的工作理念。这套理念包括如下几方面。

领导理念: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教育理念: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人人都是潜在的人才;是泥巴就烧成砖,是铁石就炼成钢,是金子就让其发光。

教学理念: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工作理念:雷厉风行,没有下不为例。

处世理念:于平常处见非常――立非常之志,做平常之事,建非常之功;与其妒忌别人,不如用行动超越别人;与其悔恨自己,不如用行动改变自己。

做事理念: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怕难;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干好什么事。

岗位理念:处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上寻找意义;人要适应岗位,而不是要岗位来适应人。

条件理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条件固然重要,但不能被动地受制于条件;先磨金刚钻再揽瓷器活是工作常规,但我们更欣赏边磨金刚钻边揽瓷器活,尤其欣赏先揽瓷器活再磨金刚钻。

方法理念: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机遇理念:看不见机遇是蠢人,抓不住机遇是庸人,错过了机遇是罪人。

态度理念:没有任何借口完不成任务、做不好事情。

创新理念:日有设想,周有改进,月有创新,年有突破。

成功理念: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执着是成功的根本;人总是在放弃后才发现自己的失败离成功是那么近;成功前不放弃自己,成功后不放纵自己。

事业理念:做得好的是事业,做得一般的是职业。

标准理念:无人替代――如果你做的事情谁都可以替代,甚至比你做的更好,那就是你的失败。

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既有管理上的、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与道德修养方面的;既有高标准、严要求,也有实实在在的劝说与诱导。它句句都可成为“弟子规”,条条都可成为“座右铭”;它为师生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行为准则,它为师生们的成人、成功、成才指明了方向,为朱家里庄中心小学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2.精细的管理

先进的理念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精细的管理制度则是这项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领导们始终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提高”的管理思路,在构建、完善上述教育理念体系的基础上,又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校管理细则,包括校容校貌、校舍、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安全、体育卫生6项33条,将学校的管理事务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处理;第二部分是教师管理评价细则,包括德能勤绩4项52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详细要求。这些处理与要求实用、全面,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教研室还进行了若干专项活动安排,将一些业务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例如,每年四月上旬第一个周六举行春季运动会;每年十月份举办校园金秋艺术节;每月一次业务检查;每月组织一次学生综合素质抽测,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学校更是注重精细化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要求教师们坚持做到日日写反思,周周清目标,月月累经验。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召开中心校例会,具体安排本周工作。为落实好每周的工作目标,学校实行教干周反馈制度,每个周五召开教干例会,所有教干周五必须将一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既保证了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也为朱家里庄中心小学教育工作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领飞的头雁

教育管理制度能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还要看广大教职工执行的情况,而他们执行的力度与深度则需要领导首先起示范与表率作用。为此,朱家里庄中心小学首先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行为,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五不准”“五带头”活动。五不准包括:制度中一视同仁,不准搞特殊;工作中求真务实,不准搞形式主义;职责上分工明确,不准把自己的工作派给教师们做;同志间团结一心,不准拉帮结派;言行中要严于律己,不准讲影响稳定团结的话、做违法乱纪的事。五带头包括:制度面前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面前要知难而进,敢于带头吃苦、乐于奉献;群众面前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带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荣誉面前要讲风格,带头淡薄名利、不争不抢;大局面前要讲政治,带头抵制歪风、弘扬正气。

其次,在学校教干队伍中营造“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良好精神风貌。教职工夜间值勤,班子成员每周值三个班,中层管理人员每周值两个班,其他教职工不值班。节假日、星期天,教干轮流值班,其他教师不用值班。中心校人员每天要比各联小教师提前半小时到校签到。每年的评优树先、晋升职称等工作,都是按照个人工作量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拔,而且教干分配的名额从来没有超过上级规定的比例。2004年学校分得一个市级优秀教师名额,学校领导干部谁也没有去要这个名额,而是把这个珍贵的荣誉让给了一线的教师。

另外,学校注重在教师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以个别带动全体,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与激励作用,以此带动全校教师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促进全校良好行业风气的形成。为此,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出一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和“十佳教学能手”。对于评选出的这些先进人物,学校进行隆重表彰,进行事迹宣传。这对其他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鞭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崭新的教育理念、精细的教学管理、精明的学校领导、务实肯干的教师队伍,这一个个喷涌不息的源头活水,为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教育改革倾注了无穷的动力和活力。

二、沙场秋点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新的教育理念、再宏伟的教育蓝图、再严密的规章制度,若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去实施,那也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领导们深知这一点,改革一开始,他们就在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上下功夫。但山区贫穷、落后、闭塞,没有钱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没有钱请名师大家们进来讲解先进的教育观点和理论,甚至也没有条件到因特网上去搜集资料、去和名人对话。怎么办?敢想敢干的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领导们又一次想到了战争年代,想到了沂蒙山人用土炸弹炸烂敌人坦克的一个个战例。前辈们能创造奇迹,我们为什么不行?于是,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沙场上,新一代的沂蒙人用土办法展开了一场场新教育改革的练兵。

这一次次的练兵是切实有效的,其方法也是简单易行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进行校本培训

(1)各学科分年级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在学科组具体安排下,将个人备课形成电子备课稿进行集体研讨,教研室将研讨后的备课稿收集整理,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库。

(2)每周由中心校教研员轮流推荐一篇有关师德建设、教育教学理论或学科教学实践类的优秀文章印发给全体教师。每位教干教师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出个人学习感悟。在此基础上,每月确定一个主题,举办一期读书沙龙,交流读书感悟。

(3)各科教研员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主题讲座,同时定期邀请县、市教研员来校作报告,帮助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每学期举办一届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交流每位教师的成长感悟。

(5)每月第二个周六进行以新课程理念、教学技能等内容的全员集中培训。

(6)各学科每月精心组织一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分片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7)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周边学校学习,回校后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汇总材料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8)依托学校主导课题,分成一批相关子课题在教师中开展研究。对不同研究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研究要求:新教师或研究能力较弱的教师,加强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信息培训,引导他们探索实践;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教师,引导他们选好子课题,自觉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具有校级水平的研究成果(校级发表和介绍);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要精心选择课题,积极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形成具有县市级及更高级别的研究成果(、成果获奖)。

同时学校还及时收集、整理教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校本培训的成果材料,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读书感悟等进行了收集整理,择优辑录,印发到每位教师的手中,供进一步学习和交流。

2.同伴互助 集体备课

这是朱家里庄中心小学教学改革最早也是最有特色和成效的一项改革措施。

2001年,为了规范教师的备课行为,学校出台了表格式备课标准,设计了与“教学过程”并列的“教学随记”栏,让教师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随时记下预案的得与失,为今后教学和教案的再利用提供借鉴,同时形成二次备课。这个时期,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一直是比较严格的。不论教龄长与短、教学成绩优与劣,也不论哪个年级,教什么科目,只要是课程表上列出来的科目,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备详案,并要用正楷字书写,项目要齐全,教学思路要清晰,并且要统一按照中心校要求的备课格式备课。这一时期备课的特色是实施了集体备课,写教学随记和二次备课也成为一时的亮点。

2004年,中心校领导认识到,教师们静下心来研究课堂的时间本来就少,再去统一要求用正楷字写详案,若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就走入了一个误区,是违背备课初衷的,它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于是,他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多方论证,多方讨论,最终建立了教师活化备课审批制度,并出台了实施意见。该制度规定,教龄五年以上、教学成绩连续两个学期获同年级同学科前两名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备课方式。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态度是端正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教学成绩是突出的,他们的课也许早已备在了心中,既然这样,就没必要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没必要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写下上课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只要求这部分教师一学期上交一篇优质教案就可以了。至于成绩不太理想的教师,可进行旧案新备。在旧案的基础上找出不足之处,加以修改。这样做,可以省出许多写的时间来多研究教材与学生。而对于那些参加工作不满三年或教学成绩不太突出而新学期又担任新科目教学的教师,由于他们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所以要求他们备详案。

不管什么形式的备课,都必须由个人写出备课申请,报中心校教研室审批和备案后才能施行。在教学过程中,教研人员随机跟踪调研。同时,他们对教师们的备课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方法。对每一种形式的备课,都制订了一个总体的评价标准,并通过专项检查、推门听课、座谈了解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检查打分。检查中发现凡是不按教研室审核公布的备课形式备课者,一律按不合格对待;凡是不按教研室制订的备课标准备课,敷衍了事、不实用的教案,一律不得分。

活化了老师们的备课形式后,广大教师们真正从机械繁琐的抄写教案的枷锁下解放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研究、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制度的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教师们的普遍欢迎。

2006年,在活化备课形式的基础上,为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们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集体备课活动。他们设计了操作表,分为课前预习、精讲课堂知识点、巩固练习、课堂作业及课后检测。其目的是要求每个备课组重点找准每单元、每节课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好每节课各环节的练习题,以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偏离教学目标,少走弯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7年,教师们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各备课组在每周的单元集体备课之后,确定一名教师进行学案导学设计,就是由主讲这一单元的教师确定本单元有代表性的内容,事先进行精心备课,再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修正定稿,然后按其进度确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开公开课,所有组内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各科教研员参与并主持活动,所有听课人员都必须参加评课,并写出评课意见交教研员连同活动记录一并整理存档。其目的是为同组的教师提供一个研讨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改理念的内涵,探索应用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008年下学期,针对以往的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活动中许多教师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活动结果缺乏应有的实效性等情况,学校领导就如何抓实集体备课进行了广泛的商讨和论证,出台了“朱家里庄中心小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把原来每周六各联小教师都到中心小学进行集体备课,改为从周一到周五分年级组定时进行集体备课,并且规定每次集体备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置备课,要求所有参加备课的教师充分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找出单元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勾画和标注;主备人每单元选取一课时进行详细备课,形成电子稿打印后,本组人员人手一份供集体研讨。第二阶段是集体备课,充分研讨主备人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准确、全面地把握单元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对主备人的教学建议进行充分论证,达成共识,交流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问和困惑。第三阶段是个性化备课。教师围绕知识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思考,形成适应本班实际、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学案,体现自己的特色。为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和高效,他们设计了集体备课评价操作表,并对每次备课都进行评价,记入教师个人档案,纳入学期量化考核。同时改进学案导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变一人讲大家评为让各学科组的老师在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上一节课,然后进行互评,这样就把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由“局外人”变成了“当事人”,同时,让所有参与的教师和教研人员一起共同会诊课堂,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症结,提出解决这一症结的方式方法,在讲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009年下学期开始,教师们把原来只由一人主备一课,然后集体研讨,变为由备课组长将一单元所有课时分配给各备课组成员进行前置备课,打印后人手一份进行集体研讨,然后经过个性化备课,再进行使用。这样,既确保了集体资源共享,又体现了个人创新。然后,校教研室将研讨后的备课稿收集整理,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库,以备以后使用,为备课的进一步细化、深化储备“能源”。为了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校教研室还要求对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备课都必须有明确的知识点,有涵盖所有知识点的练习设计。

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在如今的中小学中已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教学研讨形式,但在十年前,在沂蒙山深处,朱家里庄中心小学就已经采取了这两种教研形式。许多学校的校长认为,近年来出现的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具体措施,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其实,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备好了,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是一种常识。这种常识,早在新课改之前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就知道了。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成名成家”的奢望,他们认定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死理”,近十年如一日,深化着备课的形式、内容、方式和方法。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才使得朱家里庄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对学生了如指掌、对教材烂熟于心、对课堂教学游刃有余,才使得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大山深处独领。

上一篇:为师者应怎样审视教育 下一篇:找准切入点 轻松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