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时间:2022-10-14 06:12:01

全球化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摘要】在中国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情况下,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本文用1982-2006年的数据对中国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与全球化的衡量指标做了实证分析,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90年代之前,全球化促进了女性劳动力的发展,而90年代开始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其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女性经济地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一、引言

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引起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贸易政策第24号工作文件“TRADE AND GENDER:ISSUES AND INTERACTIONS”中提到:“对于女性来说,全球化的市场可以提高她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国际贸易可以为女性增加工作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出口部门。一些之前在家或是在一些不正规的工作上工作的女性可以参加到全球生产系统中来。”[1]

在另一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的报告“LABOUR MARKETS IN THE BRICS (BRAZIL,THE RUSSIAN FEDERATION,INDIA AND CHINA)”中提到,目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是非OECD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这四个所谓的“金砖四国”,随着这些国家GDP占全球GDP比重,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这些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不断上升,而且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就业率增长的更快,反映了女性经济参与率的增长趋势。[2]

本文采用中国1982-2006年有关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女性地位提高与全球化的扩大的相关性做初步分析研究。

二、全球化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影响模型建立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亚洲发展银行的“Country Gender Assessment--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提到,就业是维持生计最根本的条件,妇女就业是促进女性解放的一个条件。[3]所以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可以从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例来体现,本文用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FLTL)来代表。

2.解释变量的选取

刘玉玫(2003)在《量度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中将经济全球化分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并对每个全球化设定了二级指标。[4]

本文选择GDP占全球GDP的比重(CGWG)来代表生产全球化;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INVI)来表示投资全球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IEGDP)来表示贸易全球化;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总额占GDP的比例(DGDP)来衡量金融全球化。

3.多元回归模型建立

样本空间为1982-2006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四个解释变量单独对被解释变量回归时,IEGDP和DGDP的断点为1990年,CGWG的断点为1987年,所以设虚拟变量D1(当t1990时D1=0),D2(当t1987时D2=0)。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INVI)与FLTL为对数形式,所以采用Log(INVI)即LINVI进行回归。在实证分析时采用逐步回归法,根据各变量回归结果是否理想、效果是否显著以及经济含义是否合理等因素进行变量筛选,去掉一些不显著的变量,修正一些变量的形式。

得到回归方程为:

FLTL=45.90-0.02*IEGDP-1.65*D1+0.05*IEGDP*D1-0.03*DGDP-0.33*CGWG+0.95*CGWG*

(0.00)(0.00)(0.00) (0.00) (0.01)(0.00)(0.00)

D2-2.21*D2+0.21*LINVI

(0.00) (0.00)

R-squared=0.973342Prob(F-statistic) =0.000000

括号中为各系数的Prob值。该模型R-squared足够高并且F值与各系数t值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所以模型没有多重共线性。对模型进行格莱泽(Glejser)异方差检验,将回归方程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对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各系数的t值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各系数显著等于零,所以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25个观测值,8个解释变量的德宾-沃森d统计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的dl=0.702,du=2.280,4-du

由模型可以看出,全球化可以解释女性经济地位改变97.3%的原因。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正相关,1982-1990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正相关,1982-1987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正相关。对外负债占GDP比重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负相关,1991-2006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负相关,1988-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与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人数为负相关。

三、全球化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的影响

1.正面影响

首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为中国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博士在《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就业岗位竞争》中说“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就是全球化中有限就业岗位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所以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对为女性创造就业岗位有有利作用。[5]

其次,FDI主要投资方向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重要,女性在劳动市场中不再受限于工业社会的体力问题,这一方面弱化了女性的弱势,另一方面,服务业所需要的品质正是女性天生的特质,细心、体贴、善于沟通和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等,所以女性在推动服务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第三,金融的全球化扫除和减少了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弥补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带动人力资源的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女性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人格意识的不断完善带来了女性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婚育观等深层次的变革。

2.负面影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贸易政策第24号工作文件“TRADE AND GENDER:ISSUES AND INTERACTIONS”中提到,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性别歧视,女性技术水平低和资源在性别上的分配不平等,也限制女性从贸易扩张中受益。适应全球化投资和贸易的经济环境会对男性和女性造成不同的影响。有证据显示,当生产变得更加资本密集型时,女性就会被男性取代。因为平均来讲,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学历,女性会遇到很多种的歧视,在对新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等等上男性都比女性有优势。这些发现使得技术转变,女性工作以及长期发展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15―24岁中,就业女性比例大于男性。这个年龄段正是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时间,所以这说明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存在劣势。所以随着高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和资本和资源的全球化,企业提高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就业岗位,而且剩下的岗位要求学历更高的人以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所以全球化的深化增加了女性的就业尤其是中高端就业的难度。在24―65岁年龄段,男性就业率就超过了女性就业率,部分原因为女性面临哺育培养下一代的责任,花在家庭工作的时间是男性的三倍,并且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岁,这些因素导致女性比男性更早的离开工作岗位。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只要女性发掘自己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弱化自己的劣势,就可以在全球化的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从而更有效的推行合理化的女权运动,相信女性的地位将在这种良性的相互促进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TRADE AND GENDER:ISSUES AND INTERACTION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贸易政策第24号工作文件,2005.

[2]LABOUR MARKETS IN THE BRICS (BRAZIL,THE RUSSIAN FEDERATION,INDIA AND CHIN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

[3]Country Gender Assessment--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亚洲发展银行,2006.

[4]刘玉玫.量度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指标体系[J].中国统计,2003,12.

[5]陈淮.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就业岗位竞争[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

[6]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

[7]《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

[8]侯小伏.试论现代化与中国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J].东岳论丛,1997(3).

[9]程伟礼.中国女性智慧与和谐社会,全球化与人的发展[M].宁夏人民出版社.

[10] 李靖.电子商务在中国[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 王丽华.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的困惑 下一篇:“非国内化”仲裁之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