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嫦娥奔月”的现实解读

时间:2022-10-14 06:01:02

一、先来看看嫦娥奔月的全记录

1.“零窗口”发射

10月24日18时05分:“10、9、8、7……3、2、1,点火!”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号指挥员李本琪下达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排山倒海般的轰鸣声压向重重群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着烈焰,把嫦娥一号卫星稳稳托起……意义:这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它的又一次顺利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始了历史上最远的“长征”。

2.卫星顺利入轨

10月24日18时29分:火箭起飞后第1473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意义: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发射成功。

3.三次变轨全部一次成功

10月25日至29日:事件:卫星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了1次远地点变轨和2次近地点变轨。3次变轨全部一次成功,使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逐步抬高,为正式奔月做好了准备。意义:近地点变轨时间短、难度大,变轨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有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

4.开始真正的奔月之旅

10月31日17时15分:飞行在南太平洋上空600公里的嫦娥一号卫星接到地面发送的变轨指令,卫星底部发动机立即点火。长长的橘红色火焰,似乎给“嫦娥”穿上了一件艳丽的花裙。推力为490牛顿的发动机要通过连续10多分钟的点火,使“嫦娥”的飞行速度从8千米/秒提高到10.58千米/秒以上。意义:这次变轨,直接关系着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汇。这样的卫星变轨,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还是第一次。

5.原定3次中途修正只进行1次

11月2日10时25分:根据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114小时的奔月途中,将安排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卫星在长达数十万公里的路途中精确地飞向月球。然而,原计划于11月1日和4日进行的2次中途修正没有实施,原因是卫星轨道控制“很精准”。卫星只在2日进行了1次修正,通过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的点火,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了修正。意义:嫦娥一号卫星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预期目标,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嫦娥奔月”的现实意义

“嫦娥奔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神话故事。现代人探月、登月却昭示出另一种现实主义的象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和航天科技的水平。

中国继神州系列航天飞船升空之后成为航天大国,启动探月工程则是稳固中国航天大国地位的有益尝试。“嫦娥一号”这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名字蕴含着多维的现实涵义:一是脉动着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文化属性;二是预示着中国对月球的系列性探索,既有探月的“嫦娥一号”,就会有登月的“嫦娥二号”;三是和“神州”系列飞船一样形成了中国放眼寰宇的博大情怀。中国的探月工程和美、俄等国共建空间站的努力一样,都是承载人类未来命运的开路先锋。所以,“嫦娥奔月”不仅意味着国人的民族自豪,也是全人类欣喜的大事。和大航海时代西方冒险家发现新大陆的残酷殖民不同,人类在月球、太阳系内的每一次航天远行和科学探测,都是在寻觅人类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是在丰富人类自身的认识。如果说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地球上依然难尽如人意,在航天事业上,人类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进行狭隘自私的尔虞我诈和竞赛。所以,中国的“嫦娥奔月”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一样,都以人类最美好的想象进行谨小慎微的航天探索,虽然在表象上赢得了一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但现实意义绝非是为了赢得一个国家的虚荣和民族主义的自豪。

这种超越民族和文化的人类普世情感对“嫦娥奔月”同样适用。当中国的“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并对月球实施全方位探测时,她带来的月球的全新信息不惟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当我们曾经不惮于以怀疑的思维揣摩美国的登月计划是在殖民月球时,今天的国人会感到些许羞赧。同样,当我们的“嫦娥一号”实现探月飞行时,其他国家也不必不安和猜忌。

三、结语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虽说是中华文化的原创,但并不排斥其他文明对月亮作同样的神话想象和童话式怀想。古人基于宽容、开放和自主的美好想象构筑了人类多维的瑰丽月球文化。现代人,无论是已经登上月球的美国人,还是实现和将要实现近距离观察月球的俄国人和中国人,以及梦想着再次登上月球的其他国家人民,事实上都是在对褪去浪漫色彩的月球进行现实的探索发现,以期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月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月球。所以,现代语境下的“嫦娥奔月”密切联系着全人类的福祉。

姚秀杰:白城师范学院政教部。

上一篇: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传递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