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一词“事物”义探源

时间:2022-10-14 05:32:54

摘 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东西”一词是如何由方位名发展到“事物”义这一过程都给出了纷繁的观点,但角度不同,各有质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东西”一词“事物”义的来源及产生时间,文章通过例证材料来证实“东西”一词“事物”义的产生时期约为唐代这一结论。

关键词:东西 演变 “事物”义 时间

一、“东西”一词“事物”义的演变历程

我们先看看《说文》对“东”、“西”的解释:《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按:甲骨文象实物橐中括其两端之形,为橐的初文,后世借为‘东西’、‘东主’之东”;《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的“东方”义虽是为借来的,但确实是表东方之意;而“西” 字虽然从字形来看,应该是“鸟在巢里栖息”的“栖”,但从词的角度来看,“西”的本义应该是表示方位的“西”,由于语言先于文字产生,先有了表示方位的“西”这个词义,后来人们才造出“鸟在巢上栖息”这一字形来表示“西”,所以“西”字本身就有“西方”之义。

弄清楚了“东西”的本义,那我们就从其本义出发,探讨其“事物”义是如何演变来的。

“东”“西”连用表示东方和西方,这是“东西”的本义,这时的“东西”还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的并列短语,古代典籍中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1)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 《礼记・哀公问》

(2)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墨子・节用中》

(3)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九叹・远逝》

以上各例中的“东西”不论是从语法结构还是从语义上来看,只是两个反义单音词的临时组合,独立性很强,属于并列短语,可以分开解释为“东方”和“西方”。

“东西”因其本身表义上的特点,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经常性的连用在一起,而这一过程加强了其表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在具体语境中产生了概括这两种相反名词义的整体意义“四方”,使其由并列短语而凝结成反义并列复合词,词义由“东方和西方”引申为“四方”,“东西”的词义开始泛指方向,例如:

(1)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2)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笥书囊偶自贲。 《晁补之・鱼沟怀家》

(3)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当“东西”泛指“四方”后,表示的是广阔的空间,而“东西”由表示空间的词义引申为表示事物发生时相关联的空间,或者表示在某一空间所发生的事物,由此,其开始泛指四方出产的事物,这样“东西”就表示事物了。后来“东西”可以表示的事物特别广泛,不仅物可以称东西,就是人或动物也可以称东西,这种泛指在宋元时代使用已经较普遍,尤其是在元杂剧的唱白中,这时的“东西”或多或少带有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例如:

(1)舞急锦腰迎十八,酒酣金盏照东西。(王安石《寄程给事》)

(2)佳人斗南北,美酒玉东西。(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

(3)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张元《诉衷情》)

由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东西”一词的词义发展演变的详细脉络,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其“事物”义产生的时间。

二、“东西”一词“事物”义的产生时间

关于“东西”表示“事物”这一词义产生时间,存在着众多的说法,概括起来最具代表的时间说是汉末说、唐代说。

在《汉语大词典》“买东买西”词条下我们看到:“买各种东西,……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买东西考》:愚以此语定起于东汉,其时都市之盛,侈陈东西两京,俗语买东、买西,言卖买者,非东即西,言习日久,逐以东西为货物替身,如方言称主人贵东、敝东之类,着落东西二字,而不言南北可知。”

任筱萌在(1999)《汉字文化》第1期《“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其流变》中提出的“东市西市说”即来源于唐代长安东西两市商业盛行,人们用它来代指物品。

针对这两种说法,我们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语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考证“东西”词源的是明朝的方以智,他把“东西”一词的源头追溯到《南齐书・萧嶷传》中萧赜所说的“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方氏认为萧赜这段话里的“东西”是指“物”,是“东西”一词的源头,当代辞书《辞海》和《辞源》也认同方氏的考证,以之为“东西”之词源。然而在北宋之前根本找不到“物曰东西”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宋之间出现“使动”和“东西”交替同用的现象,“使动”即表示“事物”,后来“使动”逐渐消失,只留下“东西”。

再看,如果真如龚炜的《巢林笔谈续编・买东西考》所说“东西”表示“事物”义起于汉代买东京、买西京之说,那么为何俗语买东、买西不见于任何典籍记载,为什么在唐代还会出现“买东市”的说法呢?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东西”一词的“事物”义是出现在唐朝及以后的。

从唐以后“东西”表事物的意义常用了,成了常用词语,到了明清时代因此就有了买东买西的说法,如:

(1)金满回到公廨里买东买西,备下夜饭,请吏房令史刘云到家,将上项事与他说知。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2)却说阿寄那一早差他买东买西,请张请李,也不晓得又做甚事体。恰好在南村去请个亲戚,回来时里边事已停妥。《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东西”由最初的并列反义短语演变成并列反义复合词,词义由表示东方和西方引申为四方,再由四方引申出表示事物的之意,这种意义产生的时代当约为唐朝。

三、结语

“东西”一词“事物”义的具体演变历程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加强理论分析,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猜测层面上。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丁喜霞.“消息”的“音信”义探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76―79

[3]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任筱萌《“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其流变》[J].《汉字文化》,1999(1).

[5]吴朝阳.《“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原因》[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4).

[6]马永康.《“东西”的语源: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从普契尼歌剧谈咏叹调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