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空间 开发潜力

时间:2022-10-14 05:05:25

拓展空间 开发潜力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才会有所创造。费舍尔教授曾说:“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应依两种情形进行,第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就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中国前一种情形多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想象力,没有充分地解放自己。”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但是又急于得到结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那么,这样给的空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

教师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教学中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训练数学思维,从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主体意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数学教学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体验数学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必将归于生活。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学要注重策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要经历三种不同水平的活动:一是在直观水平上,学生要对多种不同的材料进行理解,获得对相应知识的大量感性认识,需要时间;二是在联系水平上,学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再现直觉活动时的理解,是一定程度的抽象认识与直觉水平的相互交融;三是在符号水平上,学生用数学符号对相应的数量关系或结构关系进行逻辑推演,并用前两种水平的活动来解释用符号表述的关系及其推理。数学学习的过程决定了学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障。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也能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这一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拓展空间、给足时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

上一篇:怎样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运动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