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10-14 04:24:17

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

【摘 要】两河流域的豫剧与蒲剧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在散发着传统的魅力,戏剧在表现区域民间文化中起到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本文重点以两河流域的豫剧与蒲剧为切入点叙述两河流域文化,主要探讨豫剧与蒲剧的空间与时间的区位因素,并分析豫剧与蒲剧及赣剧间的传承联系,豫剧与蒲剧和宗族希望的发展关系,最后简单分析豫剧与蒲剧的戏台建筑艺术性。豫剧与蒲剧作为传承悠久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戏剧的保护、继承、发展中展现出两河流域的特色。本文以豫剧与蒲剧作为两河流域的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体现,把戏剧文化融入到区域文化传承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长江流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豫剧与蒲剧;两河流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8-01

一、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存在的“时间”与“空间”

(一)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的物质空间。“一切空间形态都是由基本的生活行为决定的,行为表达为形态便是空间的拓扑关系。”美国学者巴克认为环境所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模式,尽管其中的使用者不断更换,但固定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间内不断重复,并将这样的环境称为“场所”[1]。戏剧在两河流域中以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在承载着地方的物质空间,以固定的模式在每天上演着相同的情节,戏剧在两河流域融入人们的物质空间,体现出相同的物质构建。两河流域的豫剧与蒲剧位于江西省与河南省,是赣剧与蒲剧的发源地。两河流域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800多年,千百年来两河流域共建造上千座戏剧舞台,其中明清上百座,近代上百座,现代仍有上百座在建造中。两河流域的戏剧在继承明清历史的风格中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并在历史中逐渐形成不同形式与风格,这里的建筑为两河流域在物质空间中形式相对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空间构架。

(二)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的社会空间。豫剧与蒲剧在两河流域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社会生活系统,并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社会空间,对于创出它并承载它的两河流域人来说,豫剧与蒲剧具有重大的意义,带来区域社会的等级与生活化的发展,在两河流域的社会空间中人们以戏剧为其精神支撑。豫剧与蒲剧的前世今生之所以能够在不停地演绎这个相同情节,世世相传,并具有承载命运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在社会空间中豫剧与蒲剧维系着两河流域人的所有生活化,仿佛戏剧如歌、歌如生命一样。

二、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存在的历史价值在于通过一族一戏台的建造,每一族的建筑代表着一代人的兴衰历史,族族相建造则是把两河流域的人文通过戏剧凝聚起来,把人们与宗族历史相联系在一起,通过戏剧在传承着历史的意义。两河流域人说“戏剧”既是历史,戏剧又是生命。其实在长江流域中相同的历史文化在不断地重复上演,只是上演的地方不同,其余的是一致的。两河流域的豫剧与蒲剧在承载着历史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段历史的上演,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因戏剧文化而诞生的传承精神。在剖析历史的基架中,戏剧与两河流域精神是存在时空中的精神力量。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一种文化的承载并传承两河流域的民族精神,这种价值的文化,是由戏剧与两河流域人所承载的。

(二)传统赣剧与区域传承的价值。1.豫剧与蒲剧及赣剧的发展与传承。两河流域是豫剧与蒲剧的发源地,两河流域人痴迷看戏,又承载着赣剧的文化,因此在当代诞生了戏曲文化,在这里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戏种,可以说月月有戏,甚至有天天进戏园的说法。二月花朝戏、三月娘娘戏、四月祭祖戏、五月六月端阳关王戏。一直到过年戏也在唱,月月在演。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他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赣剧需要配合豫剧与蒲剧的存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魅力。在两河流域的农村有这样的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看谁都来气。”[2]可见在两河流域戏曲已经深入到两河流域的生活中,这些戏曲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两河流域独有的戏曲剧种――赣剧。2.豫剧与蒲剧和宗族荣耀的精神殿堂。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的建筑,源于地区的社会传承,是氏族宗亲的血缘传统,区别于他地,两河流域的戏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戏剧和戏曲文化的演绎,而是联系家族血脉的象征,是同一宗族在精神血脉上的象征。在两河流域戏剧中保持最完好的是万年台与祠堂台,尤其是祠堂台,在这里是宗族表演戏曲活动中最重要的载体与场所,既是表演文化与艺术的场所又是宗族祭祀、续铺、社交、议事和执行家族规范的重要活动中心。

三、结论

长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演绎与发展中,传承出民族区域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建筑特色。两河流域豫剧与蒲剧的前世今生在上演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在两河流域文化里戏剧不单是建筑特色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与宗族的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写意。

参考文献:

[1]高琦华.中国戏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千惠惠.豫剧与蒲剧的形成及演变[J].文博,2006(4).

上一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下一篇:50%硫酸镁湿敷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