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德思想于当今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时间:2022-10-14 04:20:43

孙思邈医德思想于当今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摘 要] 孙思邀早在唐代就对医德准则做了较全面系统的阐释,其核心是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是医者在各种医学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他的医德思想经久不衰成为当时和后世医者的行为典范。时至今日,仍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 孙思邈;医德

当今社会的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发人深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从孙思邈医德思想中汲取营养,在应用中发扬光大,进而引导医疗事业进入良性发展。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家,他系统总结了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广泛收集验方,精心筛选,斟酌验证,结合临床实践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不朽巨作。他专研诸子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通过凝练孺、道、佛三家的道德观,最早提出医德思想理论,他的医德理论建树与其医学成就一样,在祖国医学史上影响颇深,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一、《大医精诚》对医德的诠释

1、一视同仁,施爱众生

孙氏认为医者对待患者应该,不可有半点思想杂念。他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种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医德的规范建设所迫切需要的。

他还认为,医者应有仁爱之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常因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深感内疚,认为这是因为医生的失职而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自内心的仁爱之心愈将成为医务工作的主要能动力。医务人员应不断强化“医乃仁术”、“无德不成医”的医德思想,牢记自己的责任,培养医德情操,良好的医德风尚一旦形成,医者就能自觉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使良性医患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2、情操高尚,谙于医术

孙氏认为,医生的仪表举止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强影响“应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医者还应做到“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 …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即仪表整洁,落落大方,沉着稳重,从容淡定,言语温和,和蔼可亲。在荣誉面前切勿:“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又指出:“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 …。”医疗过程中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使患者信服,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是祖国医学的灵魂

孙氏医德思想涵盖了儒、道、佛三家道德观的精髓,三者融汇贯通,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他提出的医德规范开启了唐代医疗界的新风尚,且成为历代医家行医的准则。如《李杲传》中就曾记载了李东坦“忠信笃敬,慎交游。… …与人相接无戏言。李杲一生严于医德规范自身,治病救人是其医生行医之宗旨,他也要求自己的弟子不能以看病为赚钱的手段。再如明代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医家病家通病》一文中写道:“医道,古称仙道也,… …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哉?”清代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已,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这些名家事例无不彰显着孙氏的医德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孙氏医德规范的影响之大,可以说在他之后的历代名医无不以他的医德思想为标杆,衡量自己并严格准守和发扬,他的医德思想已经融入祖国医学的血脉中。孙氏医德思想规范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是祖国医德思想的精髓,是祖国医学永不磨灭的灵魂。

三、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创建和谐医患关系

孙氏树立的医德规范,值得我们提倡和发扬。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愈加紧张的大环境下,孙氏的医德思想体系就显得更加实用。早在唐代他就提出医生与病人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且紧密配合的关系。他认为医德高尚的医者,总是能通过自己的医疗活动取得病人的信任。他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行为,称作“有受入性”。当然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孙氏也曾感慨地说:“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这可以看出他也有些许无奈,但他一直严格准守着自己的医德思想理论,以身试教,并将其传承下去。这对于今天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是极为珍贵的理论指导。在当今社会,培养教育具有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头等大事,舍己救人,救死扶伤不仅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生的社会责任。社会需要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务人员,这两者缺一不可。

四、结语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法律制度建设已逐步进入正轨,但医德规范建设仍有着深刻且积极的意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医德传统,有助于改善不良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进而使医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孙思邈医德思想,通过注入新时代的道德准则使之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

[2]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3-138.

作者简介:胡秋实, 陕西中医学院,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上一篇:远端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范式 下一篇:浅析顾太清的心灵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