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阳关三叠》浅析

时间:2022-10-14 03:58:40

摘要:古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中国古代汉族民间音乐作品中的经典,是一首历史悠久、旋律动人、传唱广泛的古曲。从唐代开始直至清代,经过不同朝代、不同琴人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充与艺术加工后,成为了流传最为广泛的古典送别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本文从琴歌阳关三叠》的发展历程、艺术特征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阐释琴歌作为琴学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历了明清衰落期,如今有必要加强琴歌研究工作,振兴琴歌艺术,使其日益为世人所瞩目。

关键词:《阳关三叠》;琴歌;艺术特征;艺术价值

琴歌《阳关三叠》产生于唐代,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基础,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七言绝句为核心,进行三次重复吟唱,故称“三叠”。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音乐艺术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历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古琴独奏”、“琴歌”以及“琴箫合奏”成为了琴乐艺术的三种主要形式。琴歌即抚琴与吟唱同时进行,以古琴为伴奏乐器,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琴乐艺术。我国的琴歌历史悠久,现虽无法考证确切产生时期、最早作品等,但据相关史料能看到它早期的面貌,最初的“弦歌”即为琴歌的原型,即琴、瑟、歌同时演奏。我国琴歌保留了大量的音乐文化遗产,它的曲调变化尤为丰富,题材甚广。由于古琴音色较具歌唱性,与吟唱相结合的琴歌音乐更加古朴悠远,琴歌创作方式主要有依词填曲和依曲填声,歌词来源于古诗词,曲调来源除了民间歌曲外还有文人创作等。其创作特点除了曲式调性的丰富变化,它与民间音乐以及古代传统诗词文学都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琴歌作为古琴艺术和琴学研究中不可或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古琴音乐艺术特征的倒映。

一、发展历程

此曲由唐代诗词旧曲《渭城曲》演变而来,经过音乐的叠加而变成歌词复唱的《阳关三叠》。至宋代,原始曲谱便已失传了,根据文献记载,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衍变,将诗词扩充为“渭城朝雨,一霎徘岢尽8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的长短句,字数多达103字,但依然保留着“三叠”的唱法,且音乐的作用更为突出,名为《故阳关》。据记载,唐宋时期此曲不仅多以琴歌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而且还有其他的演唱方式,如用于歌舞、甚至运用多种乐器进行伴奏演唱等。发展至元代,据文献记载,“赖里离赖”的衬词被融入到部分句逗之中,这也是其“三叠”的另一种解释方式。之后流传至明代,有将作品分为八段改编成《江南友人送别曲》的多段体作品,此时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琴歌经过乐师加工整理后的多种变体的作品。其旋律虽与之前大致相同,但除了王维原诗的四句核心歌词外,其余所配歌词都不尽相同,各版本均具较大差别。到了清代,多段体琴歌逐步让位三段体琴歌,《阳关三叠》记载于1867年由张鹤所编《琴学入门》中,此版本的应用最为普遍,流传甚广。王维的原诗不仅在张鹤改编的三叠歌词重复的基础上,而且还加入了一段尾声,更加情深意重,荡气回肠。现存《阳关三叠》的曲谱 ,共计33种版本,收录于这些琴谱之中。最早见于公元1491年前的《浙音释字琴谱》中,其中刊存了约十种版本。

二、艺术特征

琴歌作品通过对章法、结构、旋律的合理组织,运用古琴的音色特点及乐器性能,同时再与传统诗词的韵律特点相结合,使其音乐表现力得到增强,唱词朗朗上口,音韵悠长、余音袅袅。古琴余音旷远,古琴弹奏中左手的吟、猱、绰、注等的加入,使古琴音色更具歌唱性的音乐特点,与人声吟唱紧密结合。弹奏时左右手的相互配合以及手指力度、弹奏方向等因素,与吟唱相结合使音乐线条更具表现力。

此曲以《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基础,作为古代汉族民间歌曲经过数展流传至清末明初,经过各朝代、各琴人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充和艺术加工后,成为了流传最为广泛的古典送别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琴歌《阳关三叠》不仅被中国各地琴家广泛传唱,而且被我国传统声乐领域纳入必学曲目。唐代诗人王维描述了当时由于政治经济腐败,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以及戌边征战时的悲凉情景。亲身经历了送别名为“元二”的好友服兵役,写下了这首诗以反映社会现实且表达了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至清末明初后,该曲逐步演变为三段体结构琴歌。

全曲结构三大段加一个尾声,由主歌与副歌两部分组成,副歌部分由后代琴人加入其它诗句作为歌词,使音乐更为抒情。《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如“叠”所示明,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形态。每叠均为两段,每叠中的第一段基本相同,后一段却各有变化发展。在古琴弹奏方面,第一段结构短小,节奏舒展,音色低沉内敛,主要为演奏手法比较单一的散音。从第二段开始便加入了左手走音的弹奏技法,乐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演奏技法上的发展与乐句的扩充,使音乐情感得到了推进,更具表现力。乐曲第三段不仅继续采用了第二段的音乐素材,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全新的素材,这一段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乐曲尾声与第一段首尾呼应,虽然短小,但音乐情感至深,依依惜别、意境深邃幽远。

其中“叠奏”旋律音韵悠长,素材集中、简练,处理方式细致独特,以五声商调式为中心调式基础,运用其属调羽调式穿插其中进行变化,最终仍终止于商调式,全曲以叙事性为主要音乐风格,使曲调更加情深意重。

三、 艺术价值

琴歌《阳关三叠》作为我国古代艺术歌曲的代表性作品,直至今日也被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所珍藏收纳。我们从音乐艺术发展的规律切入,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具有传承性,还有演变性的文化特征,琴歌歌词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二度改造,即演变性。琴歌《阳关三叠》最初为唱词《送元二使安西》,至宋代经过扩展演变为词,至元代后则为曲。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更是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演变性的成功典范。随着时展,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直至今日还在继续扩展、演变甚至音乐形式、内容也极具创新性。近现代钢琴曲《阳关三叠》以及建国后由王震亚所编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等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流变 ”。

四、 结语

琴歌《阳关三叠》从唐代起始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这首琴歌在不同时期经过不同程度的扩充、改编等艺术加工,经过了由诗到词再到曲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规律,直至今日仍是我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典范。然而,明清以后,随着古琴曲目、内容等的丰富以及古琴演奏技巧趋于成熟,由于受到与诗词结合的唱词的影响,此时作为古琴曲独奏,其音乐性得到增强,琴曲的演奏与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一些琴家觉得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音乐的需求仅用古琴独奏就能表达与满足,所以他们大多数致力于古琴独奏以及独奏曲目的探究,却与琴歌渐行渐远。琴歌作为中国琴乐艺术与琴学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经历过低潮逐渐淡出视野,但其艺术特征、艺术价值和魅力却是不可抹杀的。现今的琴学研究,除了对古琴演奏技法、曲目探究外,更有必要加强琴歌的继承、吸收、研究、探索工作,振兴琴歌艺术,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章怡雯《琴歌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2]杨荫浏《对古曲》的初步研究 人民音乐 1956年6月

[3]阎文华《论的音乐历史价值》 大众文艺2010年5月

上一篇:67例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 下一篇:集体化时期粮食统购中的奖励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