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10-14 03:33:27

小城镇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小城镇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小城镇建设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赢得经济胜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小城镇的规划杂乱无章,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因此应根据小城镇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国内和国外一些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可以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生活垃圾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2-0153-041 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赢得了经济的胜利,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小城镇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说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一旦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治理的难度更大、代价更高。

2 小城镇存在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大多就近排放,虽然排污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大多不经过处理,给小城镇的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其污染的类型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给废水的集中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小城镇乡镇企业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50%[1]。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小城镇废水处理率仅为27%[2]。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也成为一种污染源。

2.2 大气污染令人担忧

乡镇企业一般集中在交通便捷的小城镇周边,局部地区乡镇工业废气已经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主要污染源为一部分未经改造的工业锅炉、窑炉排放的烟尘、粉尘以及化工企业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3]。近年来,随着小型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楼房取暖锅炉的增多,使得原来大气质量较好的县城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在同步增长,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同时,作物收获期秸秆的焚烧也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4]。

2.3 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

为了片面地追求农作物产量,小城镇所用的化肥农药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过量的化肥不能被作物所吸收,残留在土壤中,随着降雨事件的发生进入地下水中,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荷兰Neeteson等人关于氮肥施用量与氮素淋溶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氮肥的施用量超过150kg/ha后基本上不增加产量,只是增加NO3-的淋溶量;而氮肥的用量超过200kg/ha后,氮素的淋溶量直线增加,可使水的NO3-含量、永久硬度和矿化度升高[5]。磷肥可以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地膜残留量占使用量的21.8%,由于地膜残留的影响,使得蔬菜平均亩产减少1.8%~10.4%,小麦亩产减少1%~9%[6]。

2.4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随着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于受“重建设,轻保护”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缺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必要设施及资金,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放或只是简易填埋,大量宝贵的耕地被占用。填埋产生的大量渗滤液还造成了水体和城镇周围农田土壤环境污染,产生的沼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2.5 小城镇耕地面积锐减

小城镇为了发展经济,急于征地扩张,建设用地乱占滥用农业用地,使得耕地面积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加上废水、废气处理设备不完善,污染了其周边的空气和水源,致使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35%[7]。在耕层较薄的地区,一次降雨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流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分别为16亿t和5.2亿t[8],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同时也造成河床、湖床的淤积及耕地面积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危害。

2.6 小城镇规划杂乱无章

我国的小城镇大部分是在农村居民点上发展起来的,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混乱,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工业企业和住宅区混杂,使得工业污染很容易影响到周边的区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同时,大部分小城镇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不够,所以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规模并没有建立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从源头上埋下了小城镇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的隐患。据有关方面资料显示:我国小城镇60%以上的地区系雨污合流且无污水处理设施,25%以上的小城镇住区道路铺装率较低[8]。

3 治理对策

小城镇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环境问题,但又与大中城市不完全相同;既有农村环境问题,但又与农业环境保护不完全一样。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涉及面宽,如何在保证小城镇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需要综合分析,针对小城镇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地搞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3.1 对污染物采取处理措施

目前,我国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明显滞后于城镇化进程。据建设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及绝大多数乡镇无污水处理厂,已建成的也存在运行负荷低、成本高、运行不稳定等问题[2]。废水治理的关键是选择适合城镇本身发展要求的污水处理工艺,充分地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例如湿地,对小城镇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于影响水体环境的乡镇企业要实施达标排放,随机取样调查,对其进行监督;环保部门与农业部门联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行合适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减少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带来的地下水污染。

对于乡镇企业建议其采取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达标排放;对于冬季锅炉燃烧问题可以选用集中供暖的方式,黑龙江省虎林镇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使得大气中的SO2、NOX、TSP分别降低了80%、69%、87%[9]。农忙时节加强环境监督,对焚烧秸秆的行为坚决制止。

上一篇:关于公路隧道冒顶处置措施的探讨 下一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注意事项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