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从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时间:2022-10-14 03:30:13

浅析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从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摘 要:本文从分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入手,提出了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必须加快基础材料准备,推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从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做起。

关键词:档案管理 现代化 基础 做起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29-01

随着计算机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普及,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工具,前提是我们必须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否则,再先进的管理工具也不能达到我们期盼的管理效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从档案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基础性工作做起。

一、高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情况现状

从我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案卷数量繁多、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长等特点,且由于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案卷仅以保管为目的,以案卷不丢失为原则,加之不同时期对档案的整理质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规格不统一等情况,形成了档案基础普遍较差的局面。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档号不规范、没有目录号、一卷多册现象;二是案卷标题不规范。有标题但不能反映主题内容或标题缺少基本要素,甚至没有案卷标题等现象;三是存在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以至于部分未被案卷标题涵盖的内容无法检索而难以利用;四是存在部分案卷未标页码现象;五是存在组卷混乱现象,有按时间组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的,还有按文种组卷的;六是案卷厚薄不一。总之,作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建校时间越长,管理档案越多,馆藏量越大,存在类似问题的情况就越严重。

二、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高等学校要想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就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

一要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存精。这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步工作。由于高校档案管理史料繁多、年代久远,时间跨度长,尤其是有些高校经历了多次并校整合,势必存在部分档案过期、重复保存、或无查考价值的文献等情况,所以,在实行计算机管理,必须首先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信息,从而避免今后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二要重新组合案卷,实现案卷规范化。重新组卷就是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关联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在重组案卷的过程中要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的案卷进行重新整合,同时,还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不清楚的案卷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案卷规范。重新组卷不仅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效率。

三要结合学校馆藏实际规范著录工作。著录是实行计算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录入要严格按照《档案著录规则》进行,同时,也要紧密结合所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保证信息著录的规范、完整。

四要统一分类号,保证检索查全率。计算机检索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快速满足人们族性检索的需要,因此,为确保检索的完整性,我们在分类过程中,必须根据“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体细则。另外,在分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校审力度,以便及时校正各种分类错误,保证档案检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检索的查全率。

五要规范题名,保证检索查准率。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因此,在著录时要统一规范题名。我们认为规范题名应掌握的原则与要点是在填写题名项过程中要规范机构简称,尽量避免在检索时出现含混不清、文不对题或计算机识别不清的情况发生。实际著录工作中,我们要结合计算机检索需要将题名中责任者、事由、文种等相关信息,必要时加上人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都填写完整。如果题名要素不完整,则要补齐,如果题名冗长则删除多余的修饰语,这样就可以在检索中区分出每份文件的实质作用。

三、加快数据材料准备,推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著录是一项繁琐工作,也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建校时间较长的综合性大学的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就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因此,要保证计算机著录工作多、快、好,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人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高校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各卷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等情况进行排序,分清轻重缓急,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二要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较完整的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又提高了著录效率。

三要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人员编制档案”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提高著录速度。

四要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提高效率。

“主题词”虽然有规范统一的功效,却同时存在着查找烦琐、效率较低的弊端。怎样取其利避其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的做法。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还可利用计算机“活动增加”的功能把一些不规范的词与主题词中词义相同的合并。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手工标引速度慢,计算机自动标引不准确的缺点,而且解决了主题词的词义含量问题,效果明显。

上一篇: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剪纸元素在产品品牌设计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