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唱响惠民歌

时间:2022-10-14 03:17:53

冬日的岭南惠州,草木葱郁,鲜花盛开。记者登上翠绿的挂榜山远眺,波光粼粼的东江穿城而过,高楼大厦点缀在湖光山色之间,如诗如画,安详谐和。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为广东省历史名城,传说中仙人乘木鹅翩然而至故得名“鹅城”。惠州自然景色迤逦,集湖、山、泉、海、江于一体。现辖惠城区、惠阳区和博罗、惠东、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和仲恺两个部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

2012年岁末,在摆设简单的办公室,记者见到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这位55岁的市委书记,来到惠州几近10年,先后任市长、书记,是中共十七大、十代表,为惠州的发展殚精竭虑。

近年来,作为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的惠州市,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这一总目标、总任务,大力实施“人本立市”战略,在长期实践中梳理形成了“五个民共”的发展理念,推动惠民之州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实现了民生幸福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采访就是围绕“惠民”开始的。

今日中国:惠州作为一座惠民的城市、幸福的城市,被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和认同,这得益于惠州近年来在科学发展、惠民利民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实践。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您认为惠州科学发展之路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增进民生幸福?

黄业斌:可以说,惠州科学发展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人本立市,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走“五个民共”即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和民共治的路子。

经济发展是手段,民生幸福才是最终目的,这是我们在坚持和推进“五个民共”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对科学发展的深化认识,一直以来,我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近年来,惠州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蛋糕”不断做大,我们深知,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只有分好“蛋糕”,才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幸福,才能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

为此,惠州大力实施“人本立市”战略,积极打造“民生财政”,“主动找钱办民生实事”,近年来,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建设,每年办“十件民生实事”,集中有限财力为老百姓办大事、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水平,以实现民生幸福的“弯道超车”。同时,坚持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教师待遇“两持平一鼓励”,全面实施“一村一站一医一护补贴一万元”,市区景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坚持基本保障全民共有,率先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探索在房地产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让保障户住得上、住得好。据统计,过去5年,惠州累计投入改善民生资金434.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3.9%。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连续3年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2年,惠州被确定为广东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唯一试点市。以此为新的起点,惠州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抓手,统筹全市财政资金,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启动12个专题210项改革试点任务,让发展成果进一步普惠于民。

幸福还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心态。惠州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养,全市人民积极参与扶贫济困、义工服务等活动,培育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幸福认知和良好心态。在惠州,本地人不欺生,外地人没有被排斥感;社会包容和谐、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积极向上,广大市民既是文化惠州的建设者,也是和谐文化的享受者。

今日中国:您刚才提到了惠州的“五个民共”,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能否介绍下“五个民共”的执政理念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理念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动力?

黄业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把一个城市建设好、发展好,必须做好“民”字文章。“五个民共”就是惠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2008年,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这一总目标、总任务,惠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决定》,指出惠民之州的本质要求是做到“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作主”,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这就是“五个民共”的雏形。

2011年11月,惠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在总结5年来建设惠民之州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要始终坚持和推进“五个民共”。即把“民作主”进一步具体化,着力点放在“民共乐”、“民共治”上,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一个完整的体系。

“五个民共” 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民共建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民共富强调在做大做好经济“蛋糕”的同时,推进居民增收创富,实现强市与富民相互促进;民共享强调不断提高民生质量,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民共乐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环境,培育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民共治强调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扩大群众有序参与。

其中,民共建是先导,是实现后面“四个民共”的前提;民共富是重点,是民共享、民共乐的基础;民共享、民共乐是目的,是共建、共富和共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共治是保障,是共建、共富的动力之源。

比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践行“民共富”。一方面,通过转型升级富市强市。实施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拉动和科技创新驱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2+8”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实现“四年翻一番”,奠定了为民造福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共富”路径。实施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大力推进“双转移”、扶贫“双到”,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43.2万人就近就业,7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又比如,在发展基层民主中践行“民共治”。引导全民参与科学决策,连续多年开展“万众评公务”、“行风热线面对面”等活动,率先打造“惠民在线”论坛、“惠州”微博、书记微博、党政领导信箱等网络问政平台,做到让群众“有话可以说、有话有处说、说了不白说”。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四民主工作法”、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社区约请部门现场办公等基层工作品牌,创办“复退军人之家”等“特色之家”,让群众唱主角、自我管理。

可以说,“民共”思维主张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这是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渠道,“民共享”方能“民心齐”,民心齐才能聚民力,民众幸福了,才能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民共”思维其实也正是惠州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同时城市居民幸福感保持较高的“秘诀”所在。

今日中国:惠州是珠三角的后发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等难题。惠州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的?

黄业斌: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规避污染、保护环境,这是地方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多年来,惠州市把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作为“民共乐”的前提,坚持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绝不以经济增长指标牺牲宜居生态。既在环保审批上舍得否决,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在生态建设上舍得投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惠州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第一考量,为了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惠州宁愿将大亚湾的大片土地“抛荒”10多年,也不愿引进小项目分块开发,“十年磨一剑”,最终成功引进中海壳牌、中海油等大项目,引领惠州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

2012年前三季度,惠州实现GDP172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一枝独秀;与此同时,惠州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排名广东省前两位,连续多年获评广东省环保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两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而视野拉得更宽广一些,惠州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亿增长到2000亿仅用了4年时间,然而在这样快速的“翻番”当中,惠州生态环保水平不降反升,60%的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流经市区的东江水常年保持二类以上水准,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记录。

事实上,早在2006年,惠州就提出了人本立市、生态旺市等战略。惠州在探索人本立市、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一种“生态自觉”和“生态自信”,并把“生态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惠州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障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的幸福路径。

惠州的实践表明,只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耐得住暂时落后,舍得牺牲短期利益,后发地区完全可以率先实现转型。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长久发展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平安健康放在第一位,就能实现富民强市、生态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

上一篇:养老:被忽视的战略新兴产业 下一篇:热点资讯 第2期